施甸縣“原鄉(xiāng)行·中國文學藝術名家施甸采風活動”側記
9月27日至30日,施甸縣舉辦了一場名為“原鄉(xiāng)行·中國文學藝術名家施甸采風活動”。全國50多位文學藝術名家齊聚施甸,走進善洲林場、姚關清平洞、山邑野鴨湖、木老元布朗山寨、長官司、滇西抗戰(zhàn)十一集團軍司令部由旺子孫殿、惠通橋、孩婆山、石瓢溫泉等地,對施甸縣的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進行全面深入的采風。
文學藝術名家在布朗山寨品嘗施甸美食
湖北文學院院長陳應松、浙江作協(xié)副主席艾偉、國家一級作家梁平、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王祥夫、《人民日報》編輯虞金星、《南方周末》編輯朱又可、《科海故事博覽》周刊總編輯龔云祿等42位全國知名作家及央視國際電視總公司吳兆龍、影視編劇翁德林等13位著名影視創(chuàng)作人和導演齊聚施甸,對創(chuàng)作文化藝術作品,宣傳施甸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曾導演《三國演義》《水滸傳》《楊家將》《楊善洲》等多部作品獲國家獎、五個一工程、飛天獎、多次獲飛天單項獎的國家一級導演張紹林、獲郁達夫小說獎的施甸籍青年作家甫躍輝等針對施甸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資源優(yōu)勢,在座談會上,為施甸的旅游資源開發(fā)尋求更多更好的開發(fā)機遇出謀獻策。
意大利作家白雪蓮向布朗族群眾了解布朗族文化
執(zhí)導電視劇《楊善洲》的著名導演張紹林,再次回到善洲林場,認真地聽解說員講述著楊善洲事跡,還拿出手機拍攝著楊善洲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一個個場景。在走完怒江江防防線、滇緬公路和惠通橋后,張紹林被施甸作為滇西抗戰(zhàn)大后方,全民支持抗戰(zhàn)的事跡深深地感動。他說:“這些地方我都不止一次的走過,每次走后都感覺很親切,如果以后要拍電視劇就拍施甸人在抗戰(zhàn)時期光彩輝煌的時刻,他們有許多細節(jié)、許多鮮為人知的事跡,可以在這個電視劇里都呈現(xiàn)出來,讓每一個中國人能看到這些故事,都會為此振奮。”
施甸籍的青年作家甫躍輝在采風活動中也兼職當起了家鄉(xiāng)的“解說員”,向各位名家介紹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還建起了一個“歡迎來到大施甸”的微信群,為施甸文化人和這些名家搭起了溝通的橋梁,推介施甸。
作品《裴艷玲傳》與《那蓮那禪那光陰》均入圍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獲得第一屆“孫犁文學獎”、第六屆“老舍散文獎”,并出版小說及隨筆集50余本,為青春文學當紅領軍人物的雪小禪,在深入的了解了施甸的民族風情、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后說:“施甸的這種美麗鄉(xiāng)愁,其實是非常樸素的,但是卻是最打動人心的。因為它的樸素、所以保持著最原始的那種生動,跟我一起來的攝影師和我在發(fā)了朋友圈后,許多朋友在評論里都表示想來這里看看。”雪小禪還表示,她會連續(xù)3期發(fā)施甸的照片,至少讓自己的100多萬讀者知道有施甸這么個地方。”
創(chuàng)作了大批云南民俗文化作品的意大利漢學家、作家、翻譯家白雪蓮,在青牛白馬廣場了解了契丹文化和施甸民情風俗后,對施甸布朗文化、契丹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表示要投入創(chuàng)作一批以契丹文化和布朗文化為主的民俗文化作品。特別是在木老元鄉(xiāng)哈寨村,白雪蓮被布朗族的原生態(tài)生活方式和神秘的布朗族文化深深的吸引。剛到布朗山就與幾個布朗族老人聊得火熱,她不僅探訪了布朗族文化生活習俗和民族服飾,還與布朗族一起歌舞、合影。臨走時幾位布朗族老人對雪蓮說:“希望你能在布朗山寨多住幾天。”淳樸熱情的布朗人讓白雪蓮流下了感動的熱淚。她說:“這次的活動給了我新的感覺,我回去以后一定要好好研究布朗族和契丹族文化,分析民族文化的風土人情、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背景、古老的文字、詩歌、歌曲,還要經常跟布朗族和契丹朋友聯(lián)系,聽聽他們的人生故事和他們經歷過的一些事情,對以后的作品將會大有幫助。
山西作協(xié)副主席王祥夫在山邑人家品嘗了施甸特色美食后表示要創(chuàng)作一個以“油雞土從”為主題的作品?!秺W秘》創(chuàng)始人龔運祿在參觀善洲林場、清平洞、山邑野鴨湖、哈寨布朗山寨時一直用手中的鏡頭記錄著施甸的每一個秀麗景點,每一道民族文化的痕跡,并表示要在《光明日報》刊發(fā)一批記錄施甸民族文化、民族風俗的作品,推介施甸。
這些文學藝術名家在采風中,每天都多次更新微信平臺,通過微博和媒介刊發(fā)了大批介紹施甸歷史文化、民族風情、自然風光的文章,推介施甸。雪小禪在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上連續(xù)刊發(fā)了《在云南》《山河故人·大美施甸》;《中國攝影報》編輯劉向新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在自己的網絡平臺和微信刊發(fā)了《探秘施甸·沌美伊甸園》。(郭金燦 張一紅 楊麗娟)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姜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