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滇第一勝:水寨
當千里來客風塵仆仆、拖著疲憊不堪的雙腿蹣跚在“蛐蟮找娘”(方言,意為“十分蜿蜒曲折”)般的博南古道上前行時,山谷里蕩起了古老而悲壯的歌謠——“漢德廣,開不賓,渡博南,越蘭津,渡瀾滄,為他人”。老者斑白的兩鬢此時更顯蒼蒼,天涯游子的淡定也平添了幾許憂傷。博南山、羅岷山兩山夾峙高聳入云天,滄水橫流,宛若巨龍奔騰,呼嘯震天。地球村最古老的鐵鏈猶如空中彩虹,在兩山夾峙間蕩漾。南來北往的一字長蛇陣馬幫,響著清脆的鈴鐺,在時空隧道里穿梭。徐霞客驚嘆:“迤西咽喉,千載不能改也!”
踏上霽虹橋,凌空窺探,壁立萬仞的摩崖石刻鐫刻著古今文人騷客的才情。楊升庵、汪如洋、擔當、張志淳、張含等文學大師競相潑墨,千古流芳。絕域之地,散發(fā)著濃重的書香;懸崖奇渡,飽覽古道商旅創(chuàng)造的奇跡。滄水飛虹,在大旅行家眼里逐一解析:“臨流設(shè)關(guān),鞏石為門,內(nèi)倚東崖,建武侯祠及稅局;橋之西,鞏關(guān)亦如之,內(nèi)倚西崖,建樓臺并記創(chuàng)橋者”??展扔臐荆窔v史沉香,猶如遁跡化外一般,唯有滾滾瀾滄江,能找到奔騰的方向。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永昌古道,飛虹奇渡后卻似真的要上天攬月,才可攀越與天齊高的羅岷山。水石坎兒,鑿石為梯,穿云的路。人行其上,騰空踏浪,儼然一幅“清泉石上流,玉屑濺路人”的奇特景象。林則徐過梯云路時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方歷蘭津渡,又登梯云路。壯士腿猶軟,轎夫汗浸骨。”熟不知,五十四歲的江陰士子是怎樣攀爬而過的。“水聲石色,冷人心骨”,足見半百之人所付出的辛苦。
“盤南峰之腋而西,一里,迤峽西山,則其內(nèi)平洼一圍,下墜如城,四山回合于其上,底圓整如鏡,得良田數(shù)千畝,村戶錯落,雞犬桑麻,俱有靈氣。不意危崖絕磴之上,芙蓉蒂里,又現(xiàn)此世界也。……,武陵桃園,王宮盤谷,皆所不及矣,此當為入滇第一勝。”(徐霞客《滇游日記》)
水寨,一個被悠悠馬幫馱出來的千年古鎮(zhèn),猶如一塊橢圓的明鏡鑲嵌在漫無邊際的綠色海洋中。群山環(huán)抱、美艷妖嬈,走進水寨,就是走進歲月滄桑的歷史,走進馬鈴聲中夾雜著凄涼的美麗。底平如古色古香的銅鏡一般的水寨小盆地不知映射了多少古老而壯美的景致,讓徐霞客觸目之處,無不深感歲月悠悠、自然神奇、民風淳樸??v使武陵桃源,王宮盤谷,也不及水寨之美,之幽。
水寨,乃是保山東部萬頃群山下鑲嵌的一洼平地。雖有來自雪域高原的滾滾瀾滄江在深溝險壑中策馬奔騰,但山鄉(xiāng)水寨的冠名似乎與水并無關(guān)系。傳說水寨每逢雨后放晴,天空便呈現(xiàn)五彩霞光,正如徐霞客所言:“俱有靈氣”,因被視為祥瑞之兆,故命名“瑞寨”,一直沿用至明代。明萬歷年間,永昌參將鄧子龍心生邪念,專門破壞永昌風水龍脈,瑞寨人唯恐鄧子龍?zhí)魯嗳鹫矫},故將瑞寨改名為水寨。雖然瑞寨已不復存在,但山鄉(xiāng)靈氣卻終年不改。駐足水寨,就是置身綠色的大海,一望無際的果松林海郁郁蔥蔥,宛若一幅宏大的天然長畫卷,一年四季任憑翻閱。春夏之際,茫茫林海在春雨如油的洗禮下,在烈日驕陽的炙烤下,云蒸霞蔚,蒼翠欲滴;秋冬季節(jié),萬里林海在濛濛細雨中與繚繞的薄霧緊鎖一體,海天相連,境接人天。闖入山中,直面植物王國的一花、一草、一木,醉心于空氣中濃濃的氧氣,飄然欲仙。伴著濃濃花香,以及清新怡人的芳草氣息,升騰,在云霧中翻轉(zhuǎn),相信徐霞客飽受翻越梯云路的苦楚后,必然是一路飄飛,在水寨上空蕩來蕩去,非人似仙。
水寨之美是充滿人文底蘊的厚重美,涉足水寨,古樸厚重之風迎面襲來。千年流長的青石板路,承載著山鄉(xiāng)小鎮(zhèn)的百年興衰;烙在青石板上的深深馬蹄窩,叩響千年馬幫的悠悠鈴聲,響徹山谷。腳踏南方絲綢古道,每一步都踩動著千年不衰的馬幫文化。數(shù)百年光陰,勤勞樸實的水寨漢子奔走在千年古道上;上千年歲月,無數(shù)翻山越嶺的馬幫駐足于這一方人間仙境般的古驛站。水寨老街,猶如時光隧道一般,安坐在村廬錯落,雞犬桑麻的靜謐田園中。青瓦樓閣,店鋪林立,使這方山中“桃花源”熱鬧非凡,而不是獨處世外,形影孤單。臨街馬店十余家,可容納成千的馬匹和上百馬鍋頭入住,每晚進出馬店的人絡繹不絕,通常都是前半夜人聲鼎沸,后半夜馬嘶長鳴,給僻靜的山野增添了無限的熱鬧時光。雜貨鋪、小食館、茶館、煙館、賭場,每晚燈火通明,雜亂無章的叫賣聲和酒肆拳令聲交織在一起,魚龍混雜。三教九流的人群匯聚于此,使人很難想象如此深山僻壤之中竟會有這般繁華景象。
水寨,靜若瑤池盤谷,世外桃源;動則史海流香,古道文化源遠流長。一靜一動,美麗神奇的自然風光與絲綢古道、霽虹橋摩崖石刻、梯云路等人文景象天衣無縫地交織在一起,譜寫出水寨如詩如畫般的神奇畫卷,展現(xiàn)于世人眼前,令千古奇人徐霞客嘆為觀止,鐵壁丹書:入滇第一勝!(王洪昌/文 范南丹/圖)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錢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