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當年《捕象記》
□ 何世亮
最近,云南15頭亞洲象從西雙版納一路北上的消息,引起國內(nèi)外讀者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專家們在探究它為何“離家出走”,怎樣才能圓它的“鄉(xiāng)愁夢”;有關部門在研究和采取避免“人象沖突”的措施,讓它“重返家園”。我在同大家一道關心象群動向的同時,想起了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的、20世紀七十年代風靡影壇的紀錄片《捕象記》。因為這個片子與我們團有關,與我們同年入伍的戰(zhàn)友有關,與我們保山人有關。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那是1971年,我們部隊奉命在老撾執(zhí)行“援老抗美”任務期間,留守人員和家屬住西雙版納的小猛養(yǎng)地區(qū)。大約是年初,經(jīng)上級批準,上海組織了一支捕象隊,決定到西雙版納的小猛養(yǎng)野象谷來捕一只亞洲小象,為其動物園增加“新成員”。經(jīng)過云南省委和昆明軍區(qū)批準,組建了一支約半百人的捕象大隊,其成員有麻醉師、狙擊手、電影制片廠的工作人員、新聞記者、當?shù)馗刹咳罕?、當?shù)孛癖數(shù)伛v軍等。
所謂當?shù)伛v軍,就是我們營的留守人員、我們同年入伍的龍陵籍戰(zhàn)友王子全排長,帶領一個排的兵力隨行,一是警衛(wèi)工作,二是協(xié)助工作。
這是我們國家首次捕象作業(yè),既沒有良好的裝備,又沒有成功的經(jīng)驗,大家都是“盲人捕象”試著干。就拿麻醉藥和麻醉槍來說,多大多重的象用多大的劑量,打多深,才能讓其達到既暈倒又不暈死,都是一個科學的課題。射擊位置的選擇都是十分考量的,既要隱蔽安全,又要距離適中有效。十天半月才碰到一次象群,一槍不中或者中而不暈倒,得從頭開始或者再加大劑量,僅此,“上海方面”就根據(jù)“前方”反饋的信息對麻醉藥劑量和麻醉槍射程兩次進行調(diào)試修正。捕野象是十分危險的,你想捕它,它還想捕你呢,狗急都會跳墻,何況大象。
經(jīng)過近8個月的不懈奮戰(zhàn),終于捕到了一頭年齡為8歲、體重大約為1.5噸的小母象??墒?,這才是打下了“半壁江山”,要把它從原始森林中安全運送到上海動物園也是個頭疼的問題。
另一場“斗智斗勇”開始了。趁著小象“熟睡”,全體“隊員”在王志全帶領下當起了“木工”,鋸子、大刀、斧頭齊上陣,一時間,原始森林成了“木材廠”,不到兩個小時,一個包圍著大象的“大木籠子”成型了。
大家一致同意,此象叫“版納”。
于是,戰(zhàn)士們晝夜呵護它,照料它的吃喝拉撒,飲食起居。當?shù)厝罕娊M成了近百人的施工隊,耗時半個月,搶修通了從象地到最近公路的便道。緊接著,把大拖拉機開到象地,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半個小時,發(fā)動拖拉機,油門小、中、大互換,讓小象聆聽并熟悉機器聲,它每天同人們“交流”,同機器聲接觸,熟悉新環(huán)境,做好了“遷移”的思想準備。同時,在象廄下方挖了個“車位”,便于引象上卡車。
經(jīng)過將近兩個月的培訓和準備,“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一輛“解放牌”大卡車從思茅開到了小猛養(yǎng),開到了野象谷“版納”的暫住地。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版納”乘上了車,優(yōu)哉游哉地開始了“大世界”之旅,途經(jīng)時長半個多月。此“戰(zhàn)役”,從準備到結束,一年有余。
1980年,我到南京高級步校學習,途經(jīng)上海,還專門到動物園去看過“版納”。當時,它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現(xiàn)在情況如何,我也不知情。倘若健在,也許是當“高高祖”了。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錢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