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橋鐵索橋建于何時?
清代騰越州知州吳楷《重修龍江露橋碑記》記載:“龍江橋,創(chuàng)自前明弘治年間兵備趙公炯,尋廢。嘉靖辛卯,兵備潘公潤重建,以鐵纜系之,《志》載《祭江文》,傳頌士林”,“嗣于萬歷二十八年,州牧鄭人和以行家言議,改羅武塘通亂箭哨,為新路。三十一年橋圮。四十一年,州牧李之仁以直使毛公、觀察李公之命,建橋于木瓜寨壺瓶口,亦為新路,由山心通潞江渡”。
吳楷,江蘇江陰縣進士,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騰越州知州,他撰寫的《重修龍江露橋碑記》,揭示出龍江橋建設的幾件關鍵節(jié)點:
弘治八年(1495),金騰兵備趙炯創(chuàng)建木橋,嘉靖辛卯,即嘉靖十年(1531),兵備道潘潤修建鐵索橋,以及萬歷四十一年(1613),州牧李之仁以直使毛公、觀察李公之命,建橋于木瓜寨壺瓶口。
然而,近年來樹立在龍江橋旁的《中國徐霞客游線標志地》廣告牌、以及文物保護碑、騰沖百里騎行長廊廣告牌等都誤將萬歷四十一年(1613)州牧李之仁改建于木瓜寨壺瓶口(龍文橋上游)這一時間解讀為龍江橋鐵索橋的初建時間。這一時間,只須從壺瓶口不在今日橋街龍江鐵索橋處即可予以全面否定。
史實考證,當以最原始資料為依據方可令人信服,在龍江橋鐵索橋修建的過程中,永昌府人,正德乙卯科舉人徐泰撰寫的《重建龍川江橋記》,以及金騰兵備道潘潤撰寫的《重修龍江橋祭文》,皆撰寫于橋梁建設之時的明朝嘉靖年間,是至今可尋的龍江橋鐵索橋早期史料。從兩篇碑記中可以考證出龍江橋鐵索橋最初建設于嘉靖十年(1531),且橋址就在今天龍江橋鐵索橋所在地橋街。
潘潤《重修龍江橋祭文》及徐泰《重建龍川江橋記》在開篇之時,首先追述元朝年間以來龍川江流域修建藤橋、木橋的歷史。潘潤稱“艟船儼如一葉,懷襄禍蔓,藤橋宛如累卵,人馬墜溺,無間歲時”,徐泰稱“昔人每患覆溺,易以繩橋。乃取長藤絞繩結橋,系于兩岸之巨木,名曰吊橋”,說的都是元代以前舟楫擺渡,元至正年間以后始系藤橋的歷史。
據考,龍川江藤橋曾建于橋街以南兩公里左右的老橋頭,這里不但至今仍保留“老橋頭”這一代表建橋歷史的古老地名,其西岸的張家村社區(qū)也保留著名為“舊關”的地名,舊關殷姓,原為守關人家,定居此地已有五、六百年歷史,當地至今猶存“小姐墳”等古跡。
繼藤橋之后,兵備趙炯于弘治八年(1495)創(chuàng)建木橋,嘉靖十年(1531),兵備道潘潤修建龍江橋鐵索橋。徐泰《重建龍川江橋記》寫道:“弘治八年,兵憲永州趙公乃為之橋,三載始成,所費金逾二千兩。六載而傾圮,仍代以繩橋。然藤易朽,經歲即易。易時即復以艟舟代之,為費殊多而勞力頻仍,險患時作,自肇辟迄今,莫克為計。”
兵憲永州趙公,指的是弘治六年(1493)八月初九日奉旨由云南按察司僉事升為本司副使,整飭騰沖兵備的趙炯。趙炯,字文鑒,永州進士,到任兩年后即修建龍川江木橋,從而結束了龍川江藤橋的歷史??墒?,趙炯用三年時間,花費二千多兩白銀建成木橋后,卻僅僅過了六年就垮塌了,跨越龍川江又回到了藤橋時代。據實地考證,趙炯修建木橋的地方,在今橋街龍江橋鐵索橋上游二里(一公里)處。在金騰兵備道趙炯的木橋建成三十八年后,將龍江橋改建為鐵索橋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潘潤,字時雨,建平進士,繼嘉靖七年(1528)十月被總兵沐紹勛奏請金騰兵備道唐胄等“宜各敘錄,以勸忠勤”之后就任金騰兵備道。到任不久,他就意識到改建龍江橋為鐵索橋的重要性,潘潤在《重修龍江橋祭文》寫道:“潤官此方,目擊民患,遂據父老之請,因醵眾善之金,隨其所欲,不強以難。于是伐木于林,采石于山,镕鐵于冶,取灰于場,戒百工以惟謹,嚴百度以惟精,爰建斯橋,以代艫船、吊橋之險。率作興事,神其祐之,冀告成之惟速,保利涉于無窮,實騰民之幸,潤等之幸也。”徐泰《重建龍川江橋記》敘述潘潤倡修龍江橋鐵索橋的過程更為精細:“去年秋,建平潘公來詰戎于金騰。不數月,政平訟理,漢夷奠安。洎暮冬如騰,渡二江,目擊其險,惻然以憫行者。適騰父老佩公惠,字知其,長于綜理,僉述往事,懇請為橋。公許之,乃先出俸資以倡之,既而兩郡居民商賈輩聞之,舉欣然踴躍,各欲捐已資以供之者,無慮數百,弗俟強也。”徐泰《重建龍川江橋記》并沒有確切點明修建鐵索橋的時間,只說在“去年秋,建平潘公來詰戎于金騰。不數月”之后。而龍江橋鐵索橋的建橋的時間,除了根據吳楷《重修龍江露橋碑記》中提到的嘉靖辛卯,即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以外,還可根據《永昌府志》中“龍川江關,明正統(tǒng)間建,嘉靖十年,兵備道潘潤改建于橋西”的記載得出結論,因為龍川江關改建,與龍江橋鐵索橋的建設是同步進行的。徐泰《重建龍川江橋記》即有“又復巡司于舊所,以察非常”的記載。巡司,指的就是龍川江巡檢司。
進入嘉靖初年后,朝廷革金齒軍民指揮使司而復設永昌軍民府,革騰沖軍民指揮使司而復設騰越州,并于嘉靖十年(1531)十二月改云南騰沖軍民指揮使司為騰沖衛(wèi),在這種背景下,加強橋梁、道路建設,不但適應軍事戰(zhàn)略需要,同樣適應經濟發(fā)展需要。
徐泰《重建龍川江橋記》記載,金騰兵備道潘潤修建龍川江鐵索橋,是在政通人和、順應民意、上憲批復的前提下分步實施,他率先捐出俸祿倡導捐資,然后選擇良辰吉日,并令吏目李孟芳總理其事,以千戶張鎮(zhèn)、巡檢李如膺、李鈺分任其事,以指揮王科贊理其間。建橋時,精選木工、石工、冶工、甓工之后,伐木于林,采石于山,取鐵于冶,給灰于場,諸工各趨副所命、不須等待督促。軍民素患茲險而欲建橋,一有閑暇就自動聚集率領著赴工,無須等待役使。橋梁施工月余之后,潘潤親自到達現場“獎其勤、激其怠、程其能、賞其勞”,又“戒百工以惟謹,嚴百度以惟精”。
正是基于勤懇務實精神,嚴謹精密態(tài)度,龍江橋鐵索橋建設達到爐火純青地步,雖仿照霽虹橋而在某些方面又超越霽虹橋的水平。徐泰《重建龍川江橋記》云:“公凡百營,砌豎創(chuàng)取,自督覽。過橋用楠木五,橋上蓋以板,覆以樓,樓七楹,兩橋頭則砌以大石,貫以鐵錠。各縫刡以油灰,慮以垂之不永,則兩旁系以大鐵繩各五”,“其橋式雖則霽虹,而木之修大,工之堅致,勢之雄麗過之矣。”
萬歷二十六年(1598),龍江橋鐵索橋受損,騰越州知州余懋學復建龍江橋(龍川橋)鐵索橋。《永昌府文征·記載·卷三·明五》“龍川橋,在州東七十里,跨龍川江,舊名藤橋。弘治間兵備趙炯,嘉靖間兵備潘潤相繼修。歲久傾圮,萬歷二十六年,署州事余懋學復建”。
由于龍川江素來水流湍急,其藤橋、木橋、鐵索橋幾次改變橋址。諸如在今龍江橋上游二里處,以及龍文橋上游的壺瓶口等地都曾先后建橋。其中,吳楷《重修龍江露橋碑記》中就有萬歷四十一年(1613),州牧李之仁以直使毛公、觀察李公之命,建橋于木瓜寨壺瓶口的記載中提到的橋址顯然不在橋街。
從《徐霞客游記》中可以看出,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四月,徐霞客經過的鐵索橋正是龍江橋鐵索橋,他從今日橋街社區(qū)所屬竹笆鋪直下三里,到達茶庵(大栗樹古木附近),又從茶庵西下五里,到達山麓(今橋街街道東南),然后通過龍江橋鐵索橋,到達西岸半里龍關(今小街壩,即巡檢司),當晚宿于橄欖坡(今橄欖寨)。從騰沖返回永昌時,又經橄欖坡東下五里,過巡檢司,下龍江橋,前往永昌。
《永昌府志》記載:“龍川江關,明正統(tǒng)間建,嘉靖十年,兵備道潘潤改建于橋西”,這里的龍川江關,說的正是龍川江巡檢司。龍川江巡檢司在潘潤嘉靖十年(1531)建設龍江橋鐵索橋之時改建于橋西小街壩一帶后,直至一百零八年后徐霞客游歷龍江橋鐵索橋時,其位置依然未變,《徐霞客游記》將其稱為“龍關”,“巡檢司”。因此,嘉靖十年(1531)潘潤首次修建的龍江橋鐵索橋,同時將龍川江關,即龍川江巡檢司改建于橋西的記載有助于考證此次建橋的時間。
其次,潘潤在此次建造龍江橋鐵索橋過程中,還在橋之南北各起房二十間,賃樂居者居之,并立屯倉,增設哨鋪等。徐泰《重建龍川江橋記》寫道:“為千萬年計。又于橋南北各起房二十間,賃樂居者居之。以廬旅歲入,則積為葺橋之需”,經實地考證,能夠滿足在橋之南北建起房屋四十間的地勢,只有橋街半圓形沙洲可以提供,故而吳楷《重修龍江露橋碑記》提到的“嘉靖辛卯,兵備潘公潤重建,以鐵纜系之,《志》載《祭江文》,傳頌士林。在今橋之上流二里,遺跡猶存”中提到的龍江橋鐵索橋上游二里處的建橋遺址,應是弘治年間兵備趙公炯修建木橋或者此前修建藤橋的位置,此遺址東可連通中寨、后頭田古道、西可接羅家大樹、橄欖寨古道,而橋梁兩岸皆為陡坡,完全不具備建房四十間的地形地貌特征。此次建橋,并在橋之南北各起房二十間的史實,也就成為橋街早期形成的雛形。
同時,潘潤在建橋、改關之余,“又立庾以便行者之委積,增設哨鋪,以防不虞之患”,即在龍江橋西岸橄欖坡修建屯倉,增設哨鋪等,這些地點都在徐霞客東進西出的旅游路線上,同時可以印證此次建橋橋址就在橋街。
龍江橋鐵索橋憑借東接橋街,并連通竹笆鋪、太平鋪、分水嶺等古道驛站,西接龍川江巡檢司、稅司以及橄欖坡驛站、屯倉的獨特優(yōu)勢,四百九十多年來,雖經歷風風雨雨,屢毀屢修,卻一直巍然屹立在滔滔龍川江之上。
經歷明、清時期幾次重修后,龍江橋鐵索橋于民國十五年(1926)又毀于“劉正倫倒唐”事件,李曰垓就任云南第一殖邊督辦期間,根據西董茂恒商號董友薰建議,動員騰沖商會籌資四萬銀元,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重修龍江橋為鐵板橋。
綜上所述,龍江橋鐵索橋最早系由金騰兵備道潘潤于明朝嘉靖十年(1531)始建,最后一次由云南第一殖邊督辦李曰垓修建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一直沿用至今?!吨袊煜伎陀尉€標志地》廣告牌卻將首次建橋時間誤作改建橋梁于壺瓶口的萬歷四十一年(1613),將最后一次重修的時間誤作“民國十五年(1926)”。這一廣告牌的另一錯誤,還在于誤將龍江橋鐵索橋解讀為騰越十二景之一“萬里虹山”!
為尊重史實,特將潘潤《重修龍江橋祭文》,徐泰《重建龍川江橋記》附之于后,以供參考:
重修龍江橋祭文
潘潤
竊聞山者水之源,江者水之府。濟人利物,其功固大,而泛漲為暴,間亦有之。故徒杠輿梁,已兆于古,舳艫艘艦,博濟于今。維茲龍川江,發(fā)源于峨昌遠地,演派于阿幸、明光及曲石,江左之上,合順江、瓦甸之流。揆其始,惟濫觴之微,計其終,乃浸漫之甚,搏擊勢猖,艟船儼如一葉,懷襄禍蔓,藤橋宛若累卵,人馬墜溺,無間歲時。潤官此方,目擊民患,遂據父老之請,因醵眾善之金,隨其所欲,不強以難。于是伐木于林,采石于山,镕鐵于冶,取灰于場,戒百工以惟謹,嚴百度以惟精,爰建斯橋,以代艫船、吊橋之險。率作興事,神其祐之,冀告成之惟速,保利涉于無窮,實騰民之幸,潤等之幸也。
——《永昌府文征·文錄·卷六·明五》(李根源輯 熊清華校正本修訂版,2283頁)
重建龍川江橋記
徐泰①
永昌西南百五十里,有江曰潞江。西南下百二十里,有江曰龍川。固皆天塹,以限南北者也。然宦游者、奉使者、 暨當道之巡歷者,凡有事于騰,以達于干崖、隴川、木邦、猛密、孟養(yǎng)、緬甸諸夷,未有不由永昌而進越二江者。然潞則江闊而流緩,方之舟之,雖險,猶之可也。其龍川發(fā)源于峨昌,東下合阿幸、明光、順江諸流,百折至麓川,而莫知所終。較潞稍狹而流則孔急,波濤洶涌,雖巨艦亦難于渡。舊惟假艟舟航之,危險萬狀,人馬覆溺,無間歲時,況一雨即漲,而經旬罔敢渡。旬雨則漲漫,而經月罔敢渡。昔人每患覆溺,易以繩橋。乃取長藤絞繩結橋,系于兩岸之巨木,名曰“吊橋”。越者足方登于一端,而兩端輒動搖弗已。俯瞰江流,身儼懸于空中,毛骨悚然,殆有甚于乘艟舟者。故凡欲如騰與諸夷者,率憚之。蓋不以道里之險阻為患,而有患于龍川之越也。是故,金騰民以及往來諸人,恒欲侔瀾滄江
之橋為橋,求以脫其危,然靡主之以倡之者。
弘治八年,兵憲永州趙公②乃為之橋,三載始成,所費金逾二千兩。六載而傾圮,仍代以繩橋。然藤易朽,經歲即易。易時即復以艟舟代之,為費殊多而勞力頻仍,險患時作,自肇辟迄今,莫克為計。去年秋,建平潘公③來詰戎于金騰。不數月,政平訟理,漢夷奠安。洎暮冬如騰,渡二江,目擊其險,惻然以憫行者。適騰父老佩公惠,字知其,長于綜理,僉述往事,懇請為橋。公許之,乃先出俸資以倡之,既而兩郡居民商賈輩聞之,舉欣然踴躍,各欲捐已資以供之者,無慮數百,弗俟強也。乃涓吉④,始令吏目李孟芳總理之,千戶張鎮(zhèn)、巡檢李如膺、李鈺分任其事,而指揮王科亦贊理于其間。乃精選木工、石工、冶工、甓工以分治之。伐木于林,采石于山,取鐵于冶,給灰于場,諸工亦各趨副所命、弗俟督也。軍民素患茲險而欲橋者,暇則自鳩率⑤以赴工,弗俟役也。旬則公命官戒視之,月余則躬臨其所,獎其勤、激其怠、程其能、賞其勞。惟為吁謀⑥遠猷,永不拔于千百世,不惜工而吝費也,雖夏月瘴煙苦雨交作,人皆憚往,公亦不暇自恤,而往視焉。是故,捐金者感而愈不吝,造作者感而愈勤、愈不茍,效力者愈忘其勞。越月甫七,所費不及昔之半而已告成矣。
公凡百營,砌豎創(chuàng)取,自督覽。過橋用楠木五,橋上蓋以板,覆以樓,樓七楹,兩橋頭則砌以大石,貫以鐵錠。各縫刡以油灰,慮以垂之不永,則兩旁系以大鐵繩各五,為千萬年計。又于橋南北各起房二十間,賃樂居者居之。以廬旅歲入,則積為葺橋之需。又立庾⑦以便行者之委積,增設哨鋪,以防不虞之患;又復巡司于舊所,以察非常。凡所以利濟之者,靡所不用其極。其橋式雖則霽虹,而木之修大,工之堅致,勢之雄麗過之矣。
是役也,豈惟有裨于民,而益有功于趙公也。況財出于義而不官,力出于效而不役,工出于倩而不假,成之不費歲時,而固實可永千祀,誠不世之偉績也。不然,能遽臻此哉?先是,公猶不欲自專其惠,上請于巡撫顧公、侍御毛公、葉公,僉曰“可”??げ揽涤喙⒈I缴垡嘞染栀?,以襄厥事。告成間,廣南伯莆田鄭公來攝郡事,見其功之大,成之易,且速而不茍,欲為記之。尋以覲期迫,不果,乃誤委泰。泰未學,敢固僭而矧不能也耶。第命下不敢方,姑撮其由之大者如左。若夫紀橋之制,及功之永、利之溥,詳之以附堅珉,庸垂不朽,又當有名筆者任之,豈泰所能盡,姑記以俟。
——《道光永昌府志·卷二十五·藝文》(中共保山市委史志委、保山學院編,方志出版社出版,2017年7月第1版320-321頁)
①徐泰:永昌府人,正德己卯舉人,永昌府太守。
②兵憲永州趙公:兵備趙炯,字文鑒,永州進士,弘治六年(1493)八月初九日由云南按察司僉事升為本司副使,整飭騰沖兵備。
③建平潘公:兵備潘潤,字時雨,建平進士,金騰兵備道?!厄v越廳志》贊其“復屯倉,建龍江橋”之功。
④涓吉,選擇吉祥的日子。
⑤鳩率:聚集率領。
⑥吁謀:遠大宏偉的謀劃。
⑦庾:露天的谷倉,這里指倉庫。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錢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