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文化】中國誠信記憶:傳統(tǒng)文化里的誠信精神
我國自古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重義輕利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兩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張“言必信,行必果。”此外,我國的語言體系里還有大量諸如“一言九鼎”、“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樣稱贊誠信精神的成語。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許多誠信人物及故事廣為傳誦。今日,小編帶大家穿越古今,追尋體味文明古國的誠信記憶。
季札掛劍 兌現(xiàn)心中承諾
吳國宗室季札出使北方大國,途中順道訪問了徐國國君,相談甚歡。徐君對季札的寶劍十分贊許,季札心中暗許:出使歸來,當(dāng)贈予知己寶劍。然而,人有旦夕禍福,等季札歸來,徐君已經(jīng)去世。季札傷痛之余,把寶劍贈予徐國繼位的國君,對方不敢受。隨從也加以阻止,季札說:“我早在心中允諾贈劍與徐君,必須兌現(xiàn)承諾。因為愛惜寶劍就埋沒良心,非廉潔之人所為。”最后,季札把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慨然而去。
破鏡重圓 誠信創(chuàng)造奇跡
南朝陳國將亡,駙馬徐德言預(yù)料妻子樂昌公主將會被人掠去,事先打破一面銅鏡,與妻子各拿一半,并且相約:若萬一失散,每逢正月十五,就在市集賣這半面鏡子,以尋找對方。陳亡國后,楊素?fù)镒吡藰凡鳎糠昙s定之日,徐德言便到京城賣鏡,年復(fù)一年,不曾錯過一回,終于,他見到一人叫賣銅鏡,與所藏半鏡相合,含淚留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fù)嫦娥影,空去留明月輝。”樂昌公主得讀此詩,悲痛欲絕。楊素知道來龍去脈,深為感動,讓公主與徐德言重新團圓。
楊震“不受四知金” 不自欺才是真正的誠信
東漢名臣楊震赴任東萊郡太守的途中,經(jīng)過昌邑縣。昌邑縣令王密是他過去推薦的秀才,深夜來訪,身揣十斤黃金贈之。楊震不悅:“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幕色無知者。”王密羞愧難當(dāng)?shù)馗孓o走了。
楊震何許人也?家境清貧,后來開辦私塾,租田務(wù)農(nóng),清貧生活。他勤勉好學(xué),在儒生中有“關(guān)西孔子”美稱。年過五十方才做官,歷任剌史太守、太尉,清廉慎獨,素面直諫,可惜終受讒言撤職,飲毒酒而死。清官難容的朝代,也難長存。
季布一諾 誠信能贏得人心 贏得幫助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shù),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當(dāng)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也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重金懸賞捉拿。結(jié)果他的往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言行一致、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梢姡\信能贏得人心,找來摯友;能贏得尊重,換來真情;能贏得幫助,得來成功。
晏殊樹信 誠信是無形資產(chǎn)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实壅僖娏怂?,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jié)果晏殊發(fā)現(xiàn)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xí)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zhì),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dāng)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jīng)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nèi)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jīng)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jǐn)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曾子殺豬、宋濂抄書 承諾容易信守不易
曾子殺豬在中國可謂膾炙人口,曾子與其妻將要去市場,年幼的的孩子想要跟隨父母一同前去,一邊走,一邊哭,曾妻不愿讓其跟隨,于是就哄騙孩子說:“你回去,等我們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就同意了。不久,曾子與其妻歸來,曾子提刀捉豬便殺,其妻連忙阻攔,說:“哄孩子的不可當(dāng)真,”然曾子卻反駁妻子的的觀點,說:“千萬不能騙孩子,孩子小,不懂事,作為父母如果今日失信于孩子,如果孩子將來跟我們學(xué)騙人,我們將來還如何教孩子為人立身。”最后,曾子不顧妻子的反對毅然殺豬,不肯失信。
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的宋濂小時候喜歡讀書,但是家里很窮,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墒沁€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母親見之心疼,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急著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書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人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xiàn)。”最終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抄完并按期歸還了書。曾子和宋濂的做法啟示我們,誠信如黃金,承諾容易,信守不易。
商鞅立木為信 民無信不立
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dāng)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dāng)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jié)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
《郁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失信于人損人害己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卻翻臉不認(rèn)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zé)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shù)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于困境,便沒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責(zé)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李美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