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沖土鍋子丨以鄉(xiāng)愁的名義,將溫暖裝進心里
《冬祭有感》
——騰沖名儒董大純
十月霜寒野祭時,紙錢高掛白楊枝。
傷心學館孤羈客,未向先人奠一卮。
騰沖人的土鍋子情結
立冬之后,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騰沖進入了一年中的干季。此時正是騰沖人烹制鍋子、燒送寒衣祭祖的時候。
騰沖人多為明代戍邊的中原移民,家族一般都有朝廷加封官爵,并多有襲爵,一直承襲著中原漢文化的正統(tǒng)。遠離故土的騰沖先人飽含著濃郁的思鄉(xiāng)情結,往往把祭祀祖先作為寄托。
騰沖土鍋子過去多在春秋二季到山野墓地祭祖時食用,因為土鍋一直有炭火燃燒著,鍋中菜肴一直保持著一定的溫度,從而保證了祭獻及食用時均為熱湯熱菜。祭祖結束后,一家老少以土鍋子為中心,圍坐祖塋之前品食。
土鍋子是騰沖數(shù)百年來傳承的飲食文化,它有別于其他任何地方的火鍋,被人們美譽為舌尖上的“火山熱海”。
土鍋子的與眾不同源于復雜的菜肴制作工藝以及土法燒制的土鍋。
騰沖火山
騰沖熱海
土鍋子的復雜烹制
在騰沖名食中,土鍋子堪稱一絕。土鍋子的主料為一湯六菜:一湯為骨頭湯,六菜為青菜、芋頭、酥肉、黃筍、泡皮、蛋卷。
此一湯六菜如果拆開烹調(diào),那是非常普通的居家菜肴,但將其組合起來則變?yōu)槊场?/p>
土鍋子的加工制作應遵循“三個必須”:必須將六菜分層共置一鍋然后加湯;必須慢火慢烀三四個小時;必須使用土陶鍋,不能使用金屬鍋。
三個條件具備,一鍋色香味俱全的騰沖土鍋子便烹成了。
騰沖土鍋子中的黃筍及泡皮是兩樣特殊食材,土鍋子需富油富湯才有味道,否則即為一鍋清湯寡水“無味無道”,但油多湯濃又生油膩之感,加入黃筍,則使湯菜油而不膩,香醇潤口。
泡皮是新鮮生豬皮經(jīng)拔毛洗凈曬干放入滾沸的油鍋炸泡后,再放入冷水中浸泡數(shù)小時,取出用菜刀片成大小適中的薄片制成,是騰沖土鍋子中不可或缺的主菜之一。
豬皮的妙用,使人不得不佩服中式廚師的智慧與精妙。
土鍋子的傳說與土法燒制
關于土鍋子,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傳說。
元末明初,朝中派一位大臣到騰沖守關。這位大臣發(fā)現(xiàn)每天送到邊關給戍邊將士的飯菜都變涼了,一直在想,該怎么做才能讓守邊將士吃上熱乎乎的菜飯?于是他就叫當?shù)毓そ秤灭ば暂^好的膠泥燒制土鍋,鍋似一個鼎,中間可以放上炭火,這樣的鍋不管煮飯還是煮菜,都可以隨時保溫,不管路途有多遠,將士都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
傳說已無法考證,但是騰沖人祖輩就會燒制土鍋,卻有據(jù)可查。
崇禎十二年(1639)四月十三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沿玉璧古驛道來到土鍋村(今滿金邑),他看到了當?shù)厝藷仆铃伒氖r,在游記中寫道:“由村北又西三里,有廬舍當坡塍間,曰土鍋村,村皆燒土為鍋者。”
土鍋村一名一直沿用到民國,1937年1月,民國元老李根源在村口立石碑將“土鍋村”題名為“滿金邑”,也就是現(xiàn)在的滿邑。
幾百年時光倏然而過,土鍋子這項工藝世代流傳了下來。在滿金邑,大部分村民都會燒制土鍋,這個民間手藝帶有濃厚的中原文化氣息,這些像古董一樣的土鍋讓人仿佛穿越到元朝。
土鍋子
今天的滿金邑土鍋已經(jīng)成為騰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所燒制的土鍋不僅受到廣大騰沖人的青睞,也遠銷東南亞各地。
歷史承載著千年的傳奇和繁華,在古風和遺韻里遙想當年的金戈鐵馬,軍墾戍邊,更迭興廢。山河舊夢今朝去,還留世間土鍋子。
如今,騰沖土鍋子已成為家庭餐桌上的???,是來騰沖必吃的美食。土鍋子慢火慢烀味道融合醇厚,折射出騰沖人溫厚適中,不偏不激的中庸生活態(tài)度。(趙慶祝)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錢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