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_亚洲国产中字幕在线尤视频_久久97超碰色中文字幕东京_免费国产真实迷jian系列网址

歡迎訪問保山新聞網(wǎng),您可以選擇訪問: 保山市 隆陽區(qū) 施甸縣 騰沖市 龍陵縣 昌寧縣

    保山搜索

    首頁 保山新聞網(wǎng) 過往專題 向楊善洲同志學習

    楊善洲同志做工作善于抓主要矛盾

    2022-02-23 10:46 何顯祥 楊潞偉 楊志榮 羅春莉

    采訪對象:楊茂春,男,白族,1928年生,云南劍川人。1949年3月參加工作,194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62年12月施甸縣人民政府成立時,被任命為首任縣長;1964年3月至1966年1月任中共施甸縣委副書記;1966年1月至1967年3月任中共施甸縣委書記。

    采 訪 組:何顯祥 楊潞偉 楊志榮 羅春莉

    采訪時間:2018年2月21日

    采訪地點:施甸楊茂春同志家中

    采訪組:楊茂春同志,您好!1962年底,施甸縣人民政府成立,您和楊善洲同志都被任命為主要領導,請您談談當時建縣的基本情況。

    楊茂春:1962年12月1日,國務院批準設立施甸縣,楊善洲同志被任命為施甸縣首任縣委書記,我被任命為縣長。當時,施甸縣是從保山縣和昌寧縣各劃出一部分成立,包括:太平、由旺、施甸、姚關、酒房5個區(qū)。

    當時,施甸縣委、政府地址在荷葉寺(現(xiàn)施甸電影院旁),房子很舊,條件很差。楊善洲同志帶領縣委新組建班子成員和干部修建了原縣委大院的小路,平整了高低不平的院場,建蓋了1排小平房,作為能容納100多人的縣委小禮堂,里面擺放著幾條簡易長凳,墻壁也沒有粉刷過。另外在廟宇的耳房設立了常委會議室,會議室內(nèi)擺放著3個破爛不堪的沙發(fā)。那時沒有條件架自來水,楊善洲同志帶領干部在縣委大院打了1口吊井。楊善洲同志的辦公室是1間10平方米左右的小平房,大件家具僅有1張床和1張書桌,這間房子既是他的辦公室,又是他的臥室。

    采訪組:施甸縣剛成立時,正值全國“三年自然災害”過后,當時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楊善洲同志是如何帶領大家解決的?

    楊茂春:當時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可以說,楊善洲同志非常善于抓主要矛盾,帶領干部群眾采取一系列措施,較好地解決了吃飯這個大問題。第一項措施是推廣良種。當時,施甸壩區(qū)一直栽種“二早谷、白紫桿”,山區(qū)種植“沙陽谷、矮中青”這幾個稻谷品種,平均畝產(chǎn)只有300至400斤。楊善洲同志出差時得知“臺北8號”稻谷單產(chǎn)較高,產(chǎn)地氣候和施甸的氣候較為接近,回來后就讓縣農(nóng)業(yè)組和上級聯(lián)系引進“臺北8號”新品種,由縣委機關在羅街建立了一分試驗田進行試種。秋收時“臺北8號”新品種顆粒飽滿,試種非常成功。1965年,在保場公社董家村建立了40畝實驗田,其中“臺北8號”新品種39畝,老品種1畝。當時群眾觀念保守不愿意種植新品種,善洲同志出面協(xié)調(diào)。如“臺北8號”畝產(chǎn)達不到400斤,由縣委進行等量補償?shù)确绞絼訂T群眾種植??h農(nóng)業(yè)組安排兩名農(nóng)技員進行技術指導,抽調(diào)機關職工參加實驗田生產(chǎn)勞動,種植方法、除蟲、施肥、用藥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秋收時節(jié),組織全縣公社干部、群眾在實驗田現(xiàn)打現(xiàn)收,“臺北8號”新品種畝產(chǎn)達900斤,老品種畝產(chǎn)400斤,每畝產(chǎn)量懸殊500斤,現(xiàn)場參觀的公社干部、群眾打消了顧慮。1966年, 全縣種植“臺北8號”新品種2萬畝,獲得豐產(chǎn)豐收,緩解了全縣糧食產(chǎn)量不足的問題。

    第二項措施是推行良法。1964年秋季,姚關公社遭受水災,時值稻谷成熟時期,尚未收割的稻谷幾乎全被洪水沖走??粗荒甑氖粘纱蛄?ldquo;水漂”,很多群眾哭了:“今年收成不好,明年要餓肚子了!”

    善洲同志到現(xiàn)場認真查看受災情況,提出了“大春損失小春補”的指導思想,號召干部群眾開展生產(chǎn)自救。為了提高小麥的發(fā)芽率,組織農(nóng)業(yè)組把收集來的牲畜糞便、灶灰、糞水與小麥種攪拌到一起,然后用手把小麥種“包上包衣”揉搓出來。他和大家一起制作小麥包衣種,把手掌搓得黑黑的。小麥包衣種播撒到田里后,長勢整齊并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當年姚關公社的小麥畝產(chǎn)達到了300斤。

    第三項措施是大干坡改梯。1964年,在楊善洲同志的率領下,全縣范圍內(nèi)普遍進行坡改梯。俗話說:“三坡不如一凹,三凹不如一平”。坡改梯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坡改梯又被群眾稱為“萬年樁”,其要求是:一平(梯面水平);二牢(梯埂牢實)。水平線是決定筑梯埂的位置,不僅關系到梯田質(zhì)量,還影響到坡改梯工效的提高。善洲同志創(chuàng)造了簡易的測水平方法——“三角架、描直線”測水平,破解了測水平線的瓶頸。在全縣推廣坡改梯基本農(nóng)田建設中,他總結了六句話:“梯面水平、筑牢梯埂、保存活土、生土捶硬、結合客土、挖防洪溝”。1965年全縣的基本農(nóng)田達到了29.23萬畝,為后來全縣提高糧食生產(chǎn)水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項措施是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為了改良土壤肥力,縣委在姚關公社(相當于現(xiàn)在的村委會)建立試點。姚關公社有15個生產(chǎn)隊、417戶、1711人,有耕地1514畝,人均0.88畝。其中:水田764畝,一部分水田是浪壩田、“銹水”田;坡地750畝,土地非常貧瘠,國家每年都要供應姚關公社10多萬斤糧食。為改變現(xiàn)狀,縣委組織姚關公社干部、群眾把姚關荷花塘、山邑海子的一部分水撤干,把塘中的淤泥曬干、打碎后挑到地里,把老墻土,溝渠、河里的淤泥挑到地里增肥。善洲同志經(jīng)常到姚關公社指導開展改土換土工作,全社750畝耕地先后改良過兩次,共計挑土40萬擔,平均每畝530擔,給原來貧瘠的土地鋪上了2至3寸“肥土”,原來的“香面土”、“白膠泥土”變成了疏松肥沃的“黑油沙土”。

    當時,農(nóng)民種植玉米還停留在刀耕火種階段。只是在下雨的時候用“蠶豆樁”(施甸用于種植豆類的一種工具)點種,覆蓋上土就了事。楊善洲同志提出種植玉米要深打塘,里面播放適量的種子,把肥土挑到塘里,然后用農(nóng)家肥對播下去的玉米種進行覆蓋。這樣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使糧食獲得全面豐收,增加了玉米單產(chǎn),使玉米畝產(chǎn)達到了419斤。

    第五項措施是提高復種指數(shù),增加糧食產(chǎn)量。六十年代初,施甸壩田塊只是種一季大春,接著是泡成水田,從不種小麥,主要原因是群眾思想落后,加之缺肥,種了小春怕影響大春生產(chǎn)。為了改變這種落后面貌,善洲同志率領縣委一班人,積極做通群眾思想工作,先在羅街、保場辦小春樣板,取得較好效益。群眾看在眼里,積極改變種植結構,施甸壩田塊不再泡水,全部種上小麥和其他農(nóng)作物,為糧食增產(chǎn)起了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