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楊善洲是一個懂愛會愛的人
采訪對象:楊江勇(楊善洲同志的三女婿),1970年5月生,1990年7月參加工作,本科學歷,現(xiàn)任保山市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副主席。曾任施甸銀川中學、保山實驗小學教師、保山市委宣傳部外宣辦副總編、施甸仁和鎮(zhèn)鎮(zhèn)長、施甸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保山市委宣傳部網(wǎng)信科科長。
采訪 組:魯興勇 楊潞偉 楊志榮 徐永標
采訪時間:2018年2月21日
采訪地點:楊江勇同志家中
采訪組:楊江勇同志,您好!楊善洲同志生有三個女兒,您是他的三女婿,您和他的三女兒談婚論嫁時,楊善洲同志已經(jīng)退休了,您倆結(jié)婚時他是怎么說的?
楊江勇:在進入這個家庭之前,我就對老岳父有所了解,都是對他所做的一些事情有過迷惑或者說不理解。我1993年的12月18日與他的三女兒楊慧琴結(jié)婚,正式成為這個家庭的一員。之前,他第一次找我談話是在我跟楊慧琴確定了戀愛關(guān)系后去拜見他,見到后他就說:“小伙子,我們兩家都是革命家庭,你要好好的工作,不要給這兩個家庭抹黑。”因為我父親是南下干部,所以是革命家庭。第二次談話是在我們結(jié)婚前一個月左右,那天他把我叫到跟前說:“楊江勇,到目前為止你家里面也沒有到我們家里面提過親,我有一種想法你看行不行?”他說:“我看不如你家不娶、我家不嫁,雙方的老人由你們倆來照顧,你看咋成(怎么樣)?”我當時心情非常緊張,不知道怎么回答,他看出我不敢貿(mào)然答應(yīng),于是他就說:“楊江勇你回去跟父母商量商量,聽聽他們的意見。”接下來他就跟我提要求:“你們結(jié)婚就請五桌客就行了,請主要的家庭成員來參加就行了,其他的客人就不要請了,因為現(xiàn)在大家生活困難,掙點錢也不容易,等你們結(jié)婚以后回去再認認親戚。”我說:“是了。”他一邊說一邊從衣兜里掏出一個信封遞給我說:“你和老三結(jié)婚了,我也沒有多少錢送給你們,就是這點兒了。”后來我數(shù)了數(shù)是一千塊,面值有100元的、有50元的、有20元的,可以想象這筆錢他不知攢了多久才攢足1000元。我回去跟父母商量,父母同意我們結(jié)婚后照顧雙方老人,我父親提出要以照顧老岳父家為主。我們結(jié)婚后回去大柳水老家,由大姐帶著我們挨家挨戶認親戚,岳父還規(guī)定我們不準收親戚的任何東西。我們走了一個禮拜,才把所有的親戚走完。有些人議論說他對親情很淡薄,其實恰恰相反,只是他的認識和一般的不同而已。
采訪組:楊江勇同志,您作為楊善洲同志的三女婿,您還記得第一次到岳父岳母家的情景嗎?那是一個什么情況?
楊江勇:我不敢相信這就是地委書記的家。我和楊慧琴確定關(guān)系后,就決定到大柳水拜訪老岳母。那天雨下個不停,我倆從姚關(guān)清平洞小學出發(fā),沿著山路向西南方向走,山路泥滑路爛、崎嶇不平,高一腳低一腳的走,走的非常艱難。走了兩個小時終于到了,一走進院里,滿院子是牛腳印,看見兩格非常簡陋的小瓦房,房檐口用大龍竹鑿成一個槽接水,水流到下面一個大石缸里面,供人蓄飲用。小瓦房又矮又黑,一邊是豬圈牛圈,上面堆著一些牛草。一邊是雜物房,堆放著喂豬的苞谷、南瓜??吹竭@些令我震驚,一個地委書記家,怎么會像這個樣子?。∵B一般老百姓的都不如。當天晚上我就住在那個牛圈的樓上,牛屎、豬屎氣夾雜著青草味,一股一股鉆到鼻子里面非常難受,加上跳蚤蚊子叮咬,根本無法睡。第一次到他家給我的感覺是:這絕對不是一個地委書記的家,而是一個非常貧困的農(nóng)民家。
采訪組:楊江勇同志,您和楊慧琴結(jié)婚后成為楊善洲同志的小女婿,常言道女婿是半個兒,老岳父除了對您嚴格要求外,應(yīng)該也給了您很多關(guān)愛,給我們聊聊。
楊江勇:是啊,對我要求嚴格,但是又不缺乏關(guān)愛。我給你們講一件叫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事。我結(jié)婚時,還在施甸縣銀川中學教書,學校離保山城有50多公里。每到周末我都要騎起自行車往保山家里趕,回來看看雙方父母,照顧一下家庭。有一個周末,在我往家趕的路上突然下起大雨,全身被淋濕了?;氐郊抑?,當晚兩、三點鐘就發(fā)高燒,燒到41度,有點抽搐,神志不清了。我媳婦就趕快起來,叫起老岳父,那天老岳父剛好出差回來,媳婦和老岳父架著我,把我架到地區(qū)人民醫(yī)院急診,當時高燒腦子一片模糊,隱隱約約的記得有人問我,是否得過其他的病,后面的問話就記不得了。第二天早上我醒來的時候,老岳父就在我的跟前說:“醒了!醒了!醒了!好點了沒有?”我說:“好點兒了。”我從他憔悴面孔中露出的一絲絲喜悅里,心里明白他守了我整整一夜,為我擔心受怕整整一夜。我眼睛突然模糊起來流下了眼淚,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
我們單位包括我媳婦單位的同事很羨慕我有個好岳父、好岳母,把我當親生兒子看待。吃飯時,如果我還沒有回到家,他們都會等到我回到家才開飯。記得有一次,吃飯時間到了我還沒有回來,老岳父就打電話問我:“楊江勇,時間到了怎么還不回家吃飯?”我問:“有什么事嗎?”他說:“沒有什么事,你不在就想見見你,等你一起吃飯。”老岳父腳上患有風濕病,花三、五塊錢去骨科醫(yī)院用溫水草藥泡腳,是他最奢侈的享受了。有一天,他打電話約我和他一起去泡腳,我開起車子拉起他就去了,在路上我就逗他:“爸爸,你瞧嘛!當時我買車您還罵我,不給我買,現(xiàn)在您去哪里都叫我跟您去,我已經(jīng)快成為您的專職駕駛員了,還是您忠實的鐵桿粉絲。”他聽后就呵呵地笑起來,他一邊笑一邊問我:“什么叫粉絲?”我回答:“粉絲就是你忠實的追隨者。”聽了解釋后,他依舊呵呵呵開心地笑起來,笑得那么燦爛,我感到非常的欣慰。
采訪組:楊江勇同志,楊善洲同志曾經(jīng)是保山地委書記,按理來說他家日子應(yīng)該很好過,出乎預(yù)料的是他家的生活很困難,您應(yīng)該知道一些他家過去的生活情況,請談?wù)労脝幔?/strong>
楊江勇:在沒有和楊慧琴談戀愛時,并不知道她家的生活狀況。我們結(jié)婚成為一家人后,就經(jīng)常聽到岳母、大姐、二姐和我媳婦給我講過去生活如何如何困難,岳父由于在外工作十分的忙,對家里無法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就由母親和大姐扛著,日子過得很艱難。我媳婦給我講過一個她小時候的故事,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媳婦老家大柳水遭了洪災(zāi),洪水把后檐墻淹倒了,水漫進了房子里。那天岳母和大哥、大姐都出工掙工分去了,就留下奶奶在家照顧楊慧琴,當時楊慧琴也就三、四歲。整個屋子全是水,水慢慢的升起來后,家里一些東西就漂起來,為了不讓楊慧琴淹著水,奶奶沒有辦法,只好拿了一個竹籃子把楊慧琴放進籃子里,掛到高處,不讓水淹著她。我媳婦跟我講起這個事時,我心里發(fā)酸,一個地委書記的家庭,生活狀況竟然是這樣,令人難以置信。
1976年龍陵發(fā)生大地震,施甸與龍陵相鄰,也受到大地震的破壞。黨中央派了抗震救災(zāi)醫(yī)療隊來到施甸,在醫(yī)療隊來到施甸縣姚關(guān)公社救災(zāi)期間,聽說楊善洲書記老母親的身體一直不太好,想去幫她檢查一下身體。當時老岳父在龍陵一線指揮抗震救災(zāi),沒有在施甸。地委辦知道醫(yī)療隊要去幫楊善洲書記母親檢查身體的消息后,就派了一個姓趙的駕駛員帶著醫(yī)療隊冒雨前往大柳水為我奶奶檢查身體。當醫(yī)療隊的醫(yī)生走到家門口時,看到殘破的房屋、院場堆滿柴草、院子里集滿水,懷疑是走錯了人家,愣住不敢進去,于是就問駕駛員:“這是地委書記的家嗎?”駕駛員點了點頭回答到:“是的,這就是楊善洲書記家。”醫(yī)生才進到家里,詢問了我奶奶的一些病情并做了檢查,開了部分藥品。正在這時,我岳母背著一個大籃框豬草從外面回來,鞋子用包谷殼裹著,防止下雨把鞋子弄濕了。醫(yī)療隊看到這一幕就驚詫的問:“這是誰?”駕駛員告訴醫(yī)療隊:“她是楊善洲書記的媳婦,叫張玉珍,到地里割豬草回來喂豬。”當時醫(yī)療隊醫(yī)生根本不敢相信一個地委書記的家屬竟然過的是這樣的日子。
采訪組:楊江勇同志,社會上有人認為楊善洲同志太古板、缺乏感情、不懂得愛,您同意社會上的這些說法嗎?為什么?
楊江勇:我不同意部分人的說法,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深入接觸我的岳父,不了解他才說出來這樣的話。岳父在工作和生活中雖然對我們要求嚴厲些,但是在嚴厲中并不缺乏感情。我有一個同學結(jié)婚想借用一下他的車,那天我就試著跟他商量,我說:“爸爸,我有一個處得最好的同學結(jié)婚,他歲數(shù)大了好不容易才要得個媳婦,想用一下您的車給他正正場面,行不行?”他沒有思考就說:“行!行!行!”我想他咋會那么爽快就答應(yīng)了呢?這和他平時的做事風格不一樣啊?不管它,答應(yīng)就好了。我的同學結(jié)婚那天他早早就喊駕駛員把車洗得干干凈凈的,去幫我同學接新娘了。到晚上回來他掏出300塊錢遞給駕駛員說:“這是今天用車的費用。”駕駛員不收,并說:“才那么一點路程要什么錢?”他堅決的說:“賬不能這樣算,你想想從施甸出來的燃油費、磨損費和今天所耽誤的時間,這些都是錢。你一定要把錢收起!”駕駛員拗不過他,最后只好把錢收了交到了林場財務(wù)室。所以他是一個有情有義,一個情感細膩的人。
采訪組:楊江勇同志,楊善洲同志把他經(jīng)過22年辛辛苦苦創(chuàng)辦的5.6萬畝、價值3.2億元的林場無償捐贈給國家,國家獎給他30萬元獎金。他是如何使用這筆獎金的?
楊江勇:當時政府是要獎勵給他30萬元的,其中市政府獎勵20萬元、施甸縣政府獎勵10萬元,但是他考慮到施甸縣政府很困難,最終只要了20萬元。他把這20萬元中的10萬元捐給保一中,他說捐給保一中的目的是讓那些貧困學生能夠有書讀,能夠讀好書。剩下的10萬元,拿出6萬元修繕一下施甸、昌寧交界處的一個叫阿姆來的溫泉澡堂,那個澡堂在卡斯河峽谷邊,非常危險,為了安全修繕一下。剩下4萬元他臨終前交代我說:“楊江勇,我這輩子最對不起的人,虧欠最多的人就是你母親,你母親跟我生活了一輩子,我什么都沒給她留下,這4萬塊錢你一定要親手交給她,給她養(yǎng)老送終。”接著他又說:“等我死后,記著把我的骨灰分成三份,一份葬在大亮山林場,因為林場是我退休后,也是我最后的一個終點。一份葬到老家墳地,和你母親葬在一起,因為這輩子我陪她的時間太少,死后我想多陪陪你母親。還有一份你把它葬到清平洞我親手種下的那一棵玉蘭樹下面,清平洞是我最敬仰的愛國將領(lǐng)鄧子龍住過的地方,也是我工作開始的地方。”
采訪組:楊江勇同志,楊善洲同志在位期間,社會上曾有一些議論,說楊善洲只知道工作,對家庭不聞不問、不管不顧,似乎家庭與他沒有關(guān)系。是這樣的嗎?
楊江勇:有這樣的說法,在當時從某種角度講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大家只看到他工作,而不知道他也牽掛著家庭,實際是大家對他的一種誤解。其實,“家”一直裝在他心里。他不但對工作有強烈的責任心,對家庭也有責任心。因為他知道他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是離不開我岳母對他的支持和理解的,他知道在他出來工作后,一個婦女撐起一個老老小小的大家庭是如何的不容易。所以他曾經(jīng)到七零七(施甸縣北邊一個地名)豬場買過豬、牛送回家養(yǎng),牛用于犁地彌補勞動力不足。買了豬回去給我岳母和我大姐養(yǎng),賣了后補貼家用。我岳父買了豬、牛后,親自趕著天亮時從七零七出發(fā),走50多公里的路,到家里已是深夜了。他買菜種、玉米種帶回去讓我大姐種,增加收入;他資助過我大姐的大兒子讀書;他給我大姐的兒子買拖拉機跑運輸?shù)鹊取?/p>
采訪組:楊江勇同志,您岳父楊善洲同志在大亮山期間您上去看望過他嗎?當時您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楊江勇:1994年,我們一家三口一起上大亮山看他。記得那道路非常窄非常危險,彎彎曲曲、高高低低、坑坑洼洼、顛簸難行,車子一過,塵土飛揚,十多公里的路程竟然開了一個多小時才到達。到了林場,我一眼就看到他蹲在老窩棚邊地里育苗,他那個老窩棚是用油毛氈蓋起的,由于年久失修,已經(jīng)多處脫落了??吹竭@個破爛不堪的油毛氈房子,我說:“這咋能住人???”他說:“我們剛上山時,所有干部職工就住在這房子里,一住就是幾年呢!還不是住過來了嘛!”看看那個環(huán)境我就無法忍住留下了眼淚,想想他那么大的歲數(shù),常年居住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是多么的艱辛!
采訪組:楊江勇同志,在上世紀計劃經(jīng)濟時代,農(nóng)轉(zhuǎn)非是人們趨之若鶩的香餑餑,楊善洲同志卻把組織照顧自家的農(nóng)轉(zhuǎn)非名額給了最需要的人。您清楚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嗎?
楊江勇:我問過老岳父這件事,他告訴過我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保山地區(qū)在潞江壩大力發(fā)展熱帶經(jīng)濟作物,發(fā)展經(jīng)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發(fā)展熱帶經(jīng)濟作物就要從地區(qū)農(nóng)科所調(diào)科技人員去潞江壩建立熱帶經(jīng)濟作物研究所。抽調(diào)了一個叫張世莊的科技人員下去,這個農(nóng)技員下去前,我老岳父了解到張世莊的家庭很困難,特別是技術(shù)員下到潞江壩后,他家生活將更加困難,陳技術(shù)員肯定走在前、焦在后,也就是有后顧之憂,對工作有影響。于是老岳父就把組織給楊慧琴農(nóng)轉(zhuǎn)非的指標直接給了陳技術(shù)員。那個年代農(nóng)轉(zhuǎn)非意味著能吃國家糧,能安排工作,那是人們做夢也在想的美事??!比現(xiàn)在考個公務(wù)員還值錢。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他這個級別的干部,我老岳母、大姐可以農(nóng)轉(zhuǎn)非的,但他多次都把這些好處讓給那些更需要的人。
采訪組:楊江勇同志,您岳父楊善洲同志一生忙于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和全家人聚在一起,直到他退休后才有一些機會和家人在一起。在他有生之年您們?nèi)艺樟艘粡埲腋U掌?,想來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您還記得照全家福的過程嗎?
楊江勇:記得!他退休前一直忙于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和全家人照上一張合影,很遺憾的。他退休后,我就想到要彌補一下過去的遺憾。有一天,我就跟他商量,我說:“爸爸,你看我們這個家連一張完整的合影也沒有,我們應(yīng)該照個全家福留個紀念,您看怎么樣?”他說:“好嘛!照一張,將來好有個念想。”于是,我就把大姐家、二姐家所有人召集起來,告訴她們我要回家給全家照張全家福?;厝フ障嗄翘煳疫€把我哥哥楊江龍也一塊叫著回去。照相時我說:“我給您們照。”這時,老岳父說:“不行,這樣照了你楊江勇就不在里面了,這還叫什么全家福,你進來站起,請你哥哥給我們照。”我們家唯一的一張全家福就這樣完成了。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