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變“良田” 守住穩(wěn)穩(wěn)的幸福
轟隆隆的挖機聲回蕩在空中,一方方科學規(guī)劃的田塊雛形正逐漸顯現出來。
一大早,趙寨村二組村民趙紹先撂下飯碗來到剛剛開挖好的田塊,查看自家今年租種的15畝土地整理情況。
今年53歲的他耕種土地三十多年了,是全村為數不多的種地“老把式”。
趙寨村位于保山市隆陽區(qū)西邑鄉(xiāng),屬于典型的丘陵山區(qū)村落,全村13個村民小組,581戶農戶,2400多人,主要有烤煙、核桃、玉米、早豌豆等產業(yè)。
一直以來,村里土地碎片化嚴重、田塊坡度不均、田面寬度不一、水利設施薄弱以及田間道路不通暢,導致村民從事農業(yè)生產成本投入大、產出少、收入低,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
為幫助村民徹底解決這些問題,2021年由煙草部門全額投資180多萬元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通過對村里六百二十多畝連片耕地實施土地整理、田間道路和溝渠配套等系列改造,讓有限的土地資源得以長期可持續(xù)利用,并使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趨于良性化,實現農業(yè)生產經營向規(guī)模化和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
對于農業(yè)來說,土地是“命根子”,對于農民來說,土地是生存權益最集中的體現。
“今年我租了15畝新改造的土地,只需和村委會簽訂1份合同,大春作物規(guī)劃連片種植烤煙,小春作物種植‘兩青’蔬菜(青豌豆、青蠶豆),既方便管理,又拓寬了收入來源。”趙紹先不緊不慢地說。
今年趙寨村“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網、旱能灌、澇能排”成了村里的“頭號新聞”。
田間地頭聊起家常,“以前的農田無水灌溉,土地不平整,排灌溝渠不通暢,農田汛期澇、平時旱,田間道路狹窄,現在統(tǒng)一修筑溝渠,水利灌溉條件變好了,田間道路也變得寬敞了,大機械進地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弄得坑坑洼洼,生產條件越來越好,挖機工人現在每天都在地里為我們春耕做準備,馬上就可以耕種啦!”
和趙紹先有著同樣經歷的村民趙紹蒼,今年50歲,夫妻二人育有兩個女兒,回想起以前拖家?guī)Э诟戕r業(yè)生產全靠人背馬馱的經歷,他總是有說不完的苦楚。
現在看到村里的土地旱改水后,最小田塊面積不低于2畝,其他地塊不低于5畝,田塊宜機化程度達100%,水也通了、路也寬了,趙紹蒼和老伴商量后決定,今年要租種30畝土地。
趙寨村黨支部書記趙建洪介紹,煙草部門在我們村投入建設的高標準基本農田,便于機械化耕作,既改善了田地的耕作方式,又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每畝還能夠減工降本400元至500元,直接受益農戶305戶,受益村民1323人,是一項真正的惠民工程。
站在村頭,看著漂亮的田塊,趙建洪和鄉(xiāng)親們的臉上掛滿了笑容?!?/p>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