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指導耈街發(fā)展茶葉核桃 關心困難群眾
上世紀70年代,楊善洲兩次到耈街鄉(xiāng)調研指導工作,指導當?shù)卮罅﹂_展坡改梯,發(fā)展茶葉、核桃等產業(yè),并十分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群眾打成一片。
采訪對象:王正仁,1936年7月生,云南昌寧人。1952年9月參加第四批土地改革和復查工作隊,曾任耈街鄉(xiāng)黨委書記、昌寧農機廠廠長、達丙鎮(zhèn)黨委書記。1993年8月退休。
采訪組:顏冬 施應發(fā) 彭亞芬 字慧瑩 張廷偉 趙麗群
采訪日期:2022年2月15日
采訪地點:昌寧縣田園鎮(zhèn)龍泉社區(qū)黃草壩家中
采訪組:王正仁同志,您好!能不能介紹一下您是怎樣認識楊善洲同志的?
王正仁:我跟他接觸比較多是在丙麻搞專案組的時候。當時我在丙麻“四清”工作隊,他去組建專案組,我負責向他匯報丙麻、西邑等工作情況。丙麻的黨委副書記、西邑的黨委書記私自販賣煙葉到金雞等地方。楊書記了解情況后,就請公安局的把他們抓了起來。我們專案組就專門負責此類案件。
采訪組:上世紀70年代您在耈街任職,楊善洲同志曾先后兩次來耈街視察過,請問您還記得嗎?請您介紹一下,先談談第一次的情況吧。
王正仁:那次他們下來調研,從金雞到丙麻,到大田壩,還到了灣崗和漭水,最后到了岔河公社,他們當時給我打電話,說地委楊書記要來耈街調研。中午12點左右我在大門外等著他們,楊書記到了就問我:“在這里在了多長時間了?”我說:“好幾年嘍。”然后,我就帶他們進去吃飯,吃完飯就分成幾個片去走訪群眾,一直從挖沙、團山,到松坡林、洋巴巴林,又轉到耈街、金馬這邊,才轉回來。第二天他又去珠街調研,從珠街回來到耈街結束了行程。
采訪組:您還記得和楊善洲同志在這次走訪群眾過程中的細節(jié)嗎?
王正仁:印象中他就是拿著一根大拐杖,背一頂大竹葉帽子,每去到一個寨子、一個生產隊他都要問我:“這叫什么寨子,是哪個生產隊,隊長是誰,有多少人?”我都一一回答。當時我們還進行了入戶走訪,先去到陳家村,有個支部委員,原來在大隊當過支部書記,是一個轉業(yè)軍人、老干部,回來陳家村當小組長、生產隊隊長。當時去到他家,我就給他介紹,這是陳家村的小組長、生產隊長。楊書記就跟他交換意見,問隊長之前,楊書記先問我一些基本情況,比如:有多少戶數(shù)、有多少土地。楊書記問完我之后,跟組長再次核對,發(fā)現(xiàn)是對的。去到陳家村,楊書記最高興的就是那里有人會嫁接核桃,那里的核桃樹都非常粗壯,楊書記看了非常重視,他就說,“你們耈街的產業(yè)就是這個核桃,還相當值錢,應該好好發(fā)展。”后面,我們走到玉龍山,最后到水爐,這一天就結束了。
第二天,我兩個又從水爐對門的丫口寨,再轉到團山。到了團山,他又問我:“有沒有來過這些地方。”我說:“來過了。”并且跟他匯報了一些情況。我們去到青山地,那里有一戶人家,家里有母女兩人。他問我,最困難這一戶村里、縣里有沒有來過,有沒有幫忙解決問題?我回答說,我們之前來幫她們修過房子,也給縣里上報過情況,公社紙廠也給過她們一些補助。楊書記說:“不行!不行!你們要去跟縣上匯報,叫人來幫他們蓋房子。”最后,再轉到途中丫口村,然后把團山轉完了,回到耈街。從耈街又到金馬,再到打平。他每去到一家都要仔細問,有困難他就要指出,該發(fā)展什么就說什么,群眾有什么要求他都盡量幫忙協(xié)調,針對提高糧食產量問題,他提出耈街要因地制宜,搞坡改梯。除了坡改梯,還要大力發(fā)展茶葉、核桃產業(yè),我回去給黨委書記匯報,后面專門召集各大隊支部書記、大隊長開了一次黨委會,動員坡改梯。大力組織核桃、茶葉嫁接。最后,坡改梯搞了5千多畝,茶葉、核桃也是發(fā)展了5、6千畝。
采訪組:楊善洲同志第二次來耈街的過程是怎樣的?
王正仁:過了一段時間,楊書記去昆明開會,開會回來的時候,帶了一個駕駛員來到永平,楊書記對駕駛員說,“走走走,我們去耈街,那條路我知道的。”他們兩個人到了耈街,我認真的向他匯報了工作,楊書記關心地詢問:幾個困難村寨的問題有沒有得到解決。我說基本都解決了,并請他去檢查我的工作。后來我陪著他到處看看,看到了當時在他的要求指導下整的坡改梯,還有當時發(fā)動群眾嫁接的核桃樹都已經一人多高了。
1972年后,當時自留地歸個人,楊書記提倡發(fā)展家庭經濟,那時附近地區(qū)都不敢提倡這樣做。但是楊書記是敢作敢為,他組織開嫁接會,鼓勵各家各戶在自留地發(fā)展,楊書記能夠頂住這種壓力,進行改革。楊書記走訪期間帶著我,差不多走完了耈街60多個生產隊。每去到一個地方,就和群眾拿著大饅頭和玉米粑粑在那里邊吃邊聊,楊書記不像個大領導,就像一個老農民一樣,非常的樸實。他囑咐我:“小王,這次檢查的這些寨子,他們也表態(tài)要怎么做了,你以后還要來檢查。”我說:“有上面督促,群眾還是相當滿意的。核桃也發(fā)展了,茶葉也搞了幾千畝。”那時候,小挖沙那個地方一下雨就成災,楊書記說那樣不行,要好好整一下。我就帶著他們把金馬到打平那條河道拉直了,那些田就再也沒有受過災。
采訪組:楊善洲同志兩次來耈街視察,給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王正仁:楊書記來了兩次耈街,第一次短一點,第二次來差不多3天左右,主要是來檢查工作,看原來的地方有沒有變化。其實,他一方面是檢查我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看群眾生活得怎么樣,楊書記還是很滿意的。楊書記的群眾關系非常好,我們去走訪的時候,他不讓我說他是地委書記,只能說這個是保山來的同志。楊書記每到一個地方,首先要去的就是最窮的那家,就算找生產隊長,也只是讓他帶隊,具體情況要親自調查。等他要離開的時候,才說這個地方應該怎么做、什么沒有完成,然后才會聽隊長匯報。
采訪組:通過與楊善洲同志接觸,您覺得他身上最可貴的品質是什么?
王正仁:楊書記接觸群眾,有實干精神,一點官架子都沒有。另外,他去走訪時候看見農戶進行坡改梯在挖地,就拿起鋤頭跟他們一起挖。他要先問最窮那家,最困難那家的問題,他要親自去落實。他去珠街、岔河、羊街等這些地方都是走路。后面,在保山開會遇到楊書記,他非常熱情地跟我打招呼,問村里的情況有沒有變化,承諾的事情有沒有做到。
楊書記有很多好的品質,他艱苦樸素、吃苦耐勞、非常理解群眾,我任黨委書記的時候,楊書記對我的要求非常嚴格,他跟我說,“到一個地方去負責,負責人要為人民多做點事情才叫負責,不為人民多做事,那不叫負責。”這也是他的原話。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