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_亚洲国产中字幕在线尤视频_久久97超碰色中文字幕东京_免费国产真实迷jian系列网址

歡迎訪問保山新聞網,您可以選擇訪問: 保山市 隆陽區(qū) 施甸縣 騰沖市 龍陵縣 昌寧縣

    保山搜索

    首頁 保山新聞網 歷史文化 文化動態(tài)

    走近永昌名人墓,探尋先賢之“今在”

    2023-06-19 13:47 保山日報 蔣 蕾

    01

    邵惟中墓前的石馬雕塑

    02

    張志淳墓

    03

    張志淳墓前的石像生

    04

    太保山碑林胡琛墓碑

    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自當有諸多歷史名人撐起一片浩瀚的時空,他們的生平事跡總會以地方志、族譜或是口頭形式等流傳下來,而名人墓,則是他們留存在大地上的真實印記。名人墓是有分量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城市文化底蘊的積累與映射,承載著時代內涵。“古跡尋蹤之歷史名人墓”主題采訪中,我們選擇了張志淳、邵惟中、胡琛三座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墓分別介紹,是為喚起人們對永昌先賢的記憶及對歷史文化的探尋——

    張志淳墓

    張志淳墓是迄今保留下來的明代保山官宦墓葬中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墓葬。

    張志淳,字進之,號南園,生于明天順元年(1457年),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中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右侍郎。在任期間,他忠于職守、革除弊端、政績卓著;辭歸故里后潛心著述,成為明代云南著名的文學家和方志學者。其代表作《南園漫錄》曾是明代云南學人著述中唯一被收入《四庫全書》的一部,被稱為“云南最早的風物志”。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張志淳卒,不久,其正室夫人沈善正也隨之逝去。張志淳長子張合萬里送訃報入京,上疏懇請,經皇帝特批,同意按照三品規(guī)格建墓。張合同家人按御批級別在距今保山城西南約15公里的隆陽區(qū)漢莊鎮(zhèn)黃竹山建造了大墓。張氏夫婦入葬后,這里改名恩慶山,人們稱之張家山,也稱張氏墓葬為“張大墳”。原墓主室兩棺包裹著印花絲綢,北棺棺前綢中印有“正義大夫資治尹南京戶部右侍郎張公柩”,南棺棺前綢中印有“大明制封淑人沈氏柩”,現(xiàn)皆收存于保山市博物館。

    2004年,保山師專(今保山學院)政史系歷史學專業(yè)學生楊斌燚、李廣周二人發(fā)現(xiàn)該墓受到人為破壞,即刻上報文物管理部門。經保山市、隆陽區(qū)文物部門對張志淳墓進行搶救性清理發(fā)掘,這座明代大墓得以保存下來。

    現(xiàn)在的墓區(qū)占地面積約3350平方米,墓坐西向東,遺跡主要有圍墻基礎、山門牌坊、甬道、神道碑座(亭)、石刻神獸和主墓冢。站在墓址可見:山門牌坊位于前端入口處,為三門四柱石坊,遺有基址和四根殘柱,另有大量牌坊斗拱檁椽和雕花石門殘件;沿神道兩側自東向西,分別布列著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墓區(qū)左右兩側各有一座赑屃,北側還有磚砌殘損碑亭一座。赑屃及石象生均以圓雕技藝雕成,形象生動而莊重。

    圓形主墓塚位于墓區(qū)西端的高臺之上,以磚石砌成,高4米,直徑6.4米。塚內中間和左側用沙灰澆制成一轎子狀墓穴,穴內分葬著張志淳及其正室夫人沈善正;右側用磚石砌成一券洞墓穴,內葬張志淳側室夫人狄印真。沈善正和狄印真分別是永昌名士張含、名宦張合的生母,曾先后被朝廷誥封為“淑人”與“宜人”。

    張志淳家族自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年謫戍永昌后即落籍保山,以詩書傳家,終成明代永昌世家大族。家中長子張含是明代云南留下詩文作品數(shù)量較多的作家,被稱譽為“一代詩豪”“海內詩翁”和“云南首席詩翁”;次子張合9歲便能賦詩,16歲舉解元,后中進士而出仕,官至湖廣按察司副使、兵部主事,并推恩其父張志淳詔封“通議大夫”,主母沈善正加封“淑人”。

    張志淳父子三人在世時可謂“政事文學名冠滇南”,當時即被人比于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三人。張志淳墓為我們研究了解明代葬式葬俗和張氏家族史提供了重要的物證,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2005年,張志淳墓被公布為保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邵惟中墓

    邵惟中墓位于保山古城門仁壽門至隆陽區(qū)青崗壩的石馬山古道。

    邵惟中(1515年—1589年),字希舜,號纓泉,永昌府人,二十三歲中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進士,被授予行人司行人。他曾奉命出使周魯伊王諸藩府,因辦事干練,堅貞節(jié)概,為藩府官吏們所雅重。1554年,邵惟中被任命為南京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1555年,倭寇騷擾沿海地區(qū),邵惟中在沿海悉心防御,周密部署,殲滅了倭寇。經舉薦,邵惟中晉升為常州府太守,此時恰逢災荒大饑之年,他上任后即建倉儲谷、賑濟饑饉,招撫流民復業(yè),并籌措白銀數(shù)十萬修城闉、建月城、浚城濠、練府兵、餉客兵、興學校,同時采取了減免徭役、清理鹽法等一系列發(fā)展生產的措施。1561年,邵惟中擢升為廣東按察司副使,在赴任至楚郴州時,因念及家中父母年事已高,請求歸田終養(yǎng),得到皇帝準許?;剜l(xiāng)次年邵父去世,隆慶元年穆宗即位后招賢納士又將邵惟中召回京城,派補河南開封太守,因政績卓著,不久升任廣西按察副使,在任期間他率眾平息了當?shù)貏觼y。史料載,邵惟中還參與了家鄉(xiāng)保山光尊寺等古建筑的擴修,一生可謂功德無量。

    邵惟中墓,位于保騰古道中線石馬山段的一較高臺地上。古跡尋蹤采訪中,本報記者范南丹先后兩次專程探訪邵惟中墓。墓地上的三座大墓皆保存較好。墓前,一塊青石記事碑記錄著邵惟中后人修建墓地事宜,旁有用墓前牌坊石重新堆砌的茶幾座位,寬約40厘米的青石上雕刻著麒麟、仙鹿、白鶴等圖案,雖歷經百年風雨仍清晰可辨。墓前還有一張長約2米的石拱桌,四周圖案精美,古意猶存。墓前有兩匹石馬,其中一匹臥在草地上,雕工精美,彰顯著古樸的明朝石雕風格,其身體部分有所缺失;另一匹身體部分保存完好,卻遺憾馬頭已遭破壞。隨同采訪的護林員告訴記者,他小時候到這里玩耍時曾看見過兩匹石馬中間有一座石牌坊,石牌坊上還雕有石猴,如今何在已無人知曉。

    邵惟中一生為官清廉,然而就其墓地來看,則屬于明代名人墓中較為簡約的。走訪中我們了解到,邵氏后人人丁興旺,每年都有人到此供奉先輩。歷經434年的古墓在歲月長河中還能覓得蹤影實屬可貴,它就像是一樁抵御歲月的物證,任往事縹緲卻于無聲中靜存。

    胡琛墓

    徐霞客在其日志中曾記載過胡琛墓。當他循永昌城大海子過沙河橋時,“越橋東”,再“從岐西北循山行”,二里,即過“胡家墳”。

    胡琛,明正統(tǒng)年間金齒司指揮使,其墓建于九隆崗之南,即今天的保山城西南王官社區(qū)胡家墓地。其墓碑現(xiàn)收存于太保公園碑林中。據徐霞客描述,胡琛墓在當時已遭破壞,民間流傳著因其“超標”而被“上”鑿斷地脈的說法,但據他考證,毀損應當是發(fā)生在諸葛亮南征時期的事。徐霞客曾在文中提到墓前原有高大石碑(胡琛墓碑),為學士王英撰寫,而另有一碑為胡琛之子胡志墓碑,由翰林院撰修王時撰文,且表達了這與他家鄉(xiāng)的墳墓文翰規(guī)制頗相似,其頹蕪程度亦相似的意思。

    據資料顯示,胡琛墓碑記載了胡琛的家世生平及為官以來靖邊安民的事跡,是了解明代保山政治經濟和社會人文的重要資料;其子胡志墓碑則規(guī)格更大,是隆陽區(qū)現(xiàn)存古代碑版中體積最大、敘事最詳、內容最豐富的一通,也是對胡氏家世事跡介紹最全面翔實的歷史資料,曾被《云南古代史略》列為云南十大名碑之一。1984年,胡琛墓碑與胡志墓碑一起由保山市(今隆陽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在走訪中得知,胡家大墳同許多古代墓葬一樣,曾遭到過盜掘和破壞,在城市村莊的變遷中有村民就近建蓋過房屋。一些疑似墓地遺物的大石條偶見于王官村的村頭寨尾,一對石羊則“守衛(wèi)”在村里的龍井旁。

    歲月變遷,難覓其痕。我們“尋蹤”,是為“看見”。

    圖片均由范南丹攝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