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溢圓方的年夜飯(我們的節(jié)日·春節(jié))
奔波忙碌了一整年,我心里最眷戀的就是和母親一起做一頓暖心的年夜飯。
回望歷史,西晉周處的《風(fēng)土記》記載,“酒食相邀,謂之別歲;至除夕達(dá)旦不眠,謂之守歲。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從古至今,年三十這頓最具有儀式感的飯是每個中國人骨子里的期待。
大年三十,村子里升騰起裊裊炊煙,不時傳來此起彼伏劈劈啪啪的鞭炮聲和孩子們的追逐嬉鬧聲。家家戶戶都在做年夜飯了,年三十的砧板剁得噔噔響。
我和母親做的年夜飯是從宰雞殺魚開始的,母親早早就將自家散養(yǎng)的兩只土雞罩在籮筐里,公雞用來祭祀,母雞用來煲湯。
母親常常跟我們嘮叨,“有千有萬,不能天天用雞魚下飯,日子粗茶淡飯過得去就行了。”保山人的過年菜就必須要有雞魚。宰雞的時候,母親先抱起公雞,用清水沖洗干凈雞腳和雞嘴,再拔了雞脖子下刀口處的雞毛,很虔誠地抱著雞朝天上拜了三拜,叫我?guī)退u,嘴里念念有詞:“雞呀雞,你不要怪我來殺你,今天早早走,明年早早來,脫掉毛衣?lián)Q布衣,來生變?nèi)瞬皇请u。”母親念完后用刀在雞脖子上一抹,雞蹬了蹬腿一下就沒氣了。雞血噴在了裝有鹽水的碗里,看著流了滿滿的一碗雞血,她非常高興,母親單純地認(rèn)為雞血多家里錢財就會多。她拿了早準(zhǔn)備好的紙錢沾了雞血備用。退凈了雞毛,母親用刀子在雞屁股下方劃了一個小口子,取出雞內(nèi)臟叫我清洗干凈,把雞放在鍋里用開水燙一燙,用一雙筷子交叉插著雞定型后用于祭祀。
母親開始蒸甑子飯了,她用碗在米缸里舀了半盆兒米倒在簸箕上,仔細(xì)地扒著米,揀掉了不起眼的小石子,然后端起簸箕反復(fù)抖動著,揚去了雜質(zhì),淘洗一下,用清水浸泡起來。柴火灶的火熊熊燃燒,鍋里的水開始冒著魚眼般大小的氣泡,這時母親把瀝干水的米倒入鍋里煮起來,漸漸地,鍋里煮米的水變黏稠了,煮至米粒中間沒有硬芯,舀在筲箕上瀝盡米湯,倒入木甑子里蒸起來,母親說:“年三十的甑子飯一定要滿滿的蒸,歲末煮,年頭(初一)也要吃,年年歲歲有飯吃,不能寅吃卯糧。第一碗米飯要先祭祖先。”甑子飯粒粒油潤,清香甘甜,勁道十足。祭拜祖先是母親年三十必做的功課,她在長方形的托盤上擺放著一碗米飯、一只公雞、一坨臘肉、一塊活豆腐、兩棵蔥、兩份紙錢、茶水、米酒、六條煎黃的小鯽魚,然后點蠟燭、燒紙錢、點香火、放鞭炮,一家老老少少很虔誠地跪拜。祖先和我們同氣連枝,護(hù)佑著子孫后輩,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
母親做的年菜以家常菜為主,但是選菜很講究,主菜有雞肉、魚肉、茴香豬肉圓子、臘肉、臘腸、紅燒肉、蒜苗炒肉、燴活豆腐、煎蓮藕、水腌菜拌萵筍絲、青菜芋頭湯。每一份菜的數(shù)量都做得很足,至少要吃兩個年頭(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希望兒孫們吃穿不愁。
自然慢養(yǎng)的母雞,放點鹽、草果、姜片,用炭火慢燉出來,湯汁鮮甜、肉質(zhì)鮮美不塞牙。公雞肉先放佐料拌勻煎炒后,放點臘八醬慢慢燉煮,孔子時代就有“不得其醬不食”之說,醬汁雞滋味濃郁香醇,回味無窮。母親說:“過年吃雞,圖個吉利。”
母親精心挑選的上好五花肉,做了兩個年菜,一個是茴香肉圓子,茴香葉和五花肉拌點佐料一起剁成碎末,放鍋里一蒸,清香撲鼻。另外一個是紅燒肉,她把五花肉切成一個個小坨狀,炒糖色后把肉坨放鍋中小火慢燉,色澤鮮亮、入口即化、肉香四溢、沁人心脾,吃得團(tuán)團(tuán)圓圓、紅紅火火、甜甜蜜蜜。母親說,吃蒜苗炒肉,孩子們讀書才會“打打算算”,大人過日子才會精打細(xì)算。哈哈哈,不用母親多說,我也明白了很多意思,吃蔥是寓意“聰明”,吃蓮藕是“氣順了”,吃豆腐是“有富氣”,吃魚是“有余頭”……還有煮得素而不寡的青菜芋頭湯,酸爽開胃的水腌菜拌萵筍絲,風(fēng)味疊加的臘肉和香腸,都釋放著濃濃的年味。
看著母親在廚房里忙碌的身影,讓我既心疼又幸福,這滿滿的一桌子年菜,藏著母親對我們濃厚綿長的愛和牽掛。珍膳雜沓,充溢圓方。過年真好!(陳永軍)
責(zé)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