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糕點,綿延舌尖上的記憶
拿起一小塊面團(tuán),取適量的內(nèi)陷,兩手指尖一團(tuán),一拍一壓,一個白餅輕松成型,用筷子蘸取可食用紅色色素,挨個輕輕一點,放入烤箱,等待6分鐘左右,香甜酥軟、冒著熱氣的白餅便新鮮出爐了,金黃色的酥皮層層疊疊,散發(fā)著濃郁的香氣。這是在施甸縣仁和鎮(zhèn)張家社區(qū)老胡家中看到的情景,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老胡夫妻依然堅持使用傳統(tǒng)技藝制作糕點。
天剛蒙蒙亮,老胡一家就已經(jīng)在作坊里忙碌起來了。多年的制作經(jīng)驗,兒媳對于制作白餅的每一個步驟都了然于心,和面、醒面、揉團(tuán)、壓餅,一氣呵成。對于制作一個白餅要取多少分量面團(tuán),放多少餡料,她心里可有一桿秤,單手抓取餡料,感覺多了就放回一點,雙手一揉一搓,一個圓潤的白餅便做好了,鋪在案板上,等待著裝盤放入烤箱。這樣的餅,老胡家一天可以做1500個左右,再拿去附近的集市上售賣,7元錢一斤,也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白餅、芝麻餅、雞蛋面包,有童年的老味道,也有故鄉(xiāng)的小美好。小時候,爺爺每次趕集回來都會買上一袋白餅,我如獲至寶。輕輕掰下一小塊,酥皮掉渣,沾得滿手都是,我也樂滋滋地把掉落的餅皮吃下去,再深深咬一口帶餡兒的內(nèi)里,甜絲絲的味道瞬間在嘴里融化,香甜彌漫,我吃得可高興了。爺爺每回都囑咐我不能吃太多,不然容易長蛀牙,我可管不了這么多,畢竟吃甜食的確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兒。爺爺是怎么吃的呢,我見他先泡好一壺茶,再輕輕地咬一小口白餅,吃一口餅,喝一口茶,看起來也享受得很嘞。在那個年代,沒有甜甜圈,沒有黃油蛋糕,小小的白餅足以滿足我對于甜食所有的期待。
如今,隨著社會的進(jìn)步,西式糕點層出不窮,種類繁多,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點心慢慢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老胡卻一門心思地守護(hù)著從父親那里傳承下來的手藝。說起為什么要傳承,他說:“除了喜愛,更多的是一種信念,中式糕點雖然不像西點那樣花樣繁多,但它盈滿了古早味和人間溫情,糕點雖小心意卻很大,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甜蜜向往。”平淡無奇的白餅,于老一輩人來說是記憶中的味道,于年輕人來說是故事里的美味,于胡家人來說就是家的味道。老胡說:“小白餅,卻需大工藝,每道工序都是精細(xì)活,雖然苦點累點,但心里卻是幸福充實的。傳統(tǒng)手藝不能丟也舍不得丟,我把這門手藝傳給了我的兒子兒媳,希望他們能越做越好。”
家人圍坐,且話方長,吃上一塊酥軟的白餅,甜發(fā)端于唇齒,在舌尖攪得風(fēng)生水起,落在心頭百轉(zhuǎn)千回,細(xì)膩與香甜,化作心頭的勇氣與力量,回味無窮,幸福圓滿的生活愿景統(tǒng)統(tǒng)藏在了這小小的白餅里。(曾熠)
責(zé)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