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上自伏羲、炎、黃、唐虞及夏、商、周三代,下至唐、宋、元、明、清以至今日,浩浩蕩蕩,川流不息,綿延了五千多年,而且在東亞形成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儒教文化圈”,也可以叫“筷子文化圈”、“稻米文化圈”或“漢字文化圈”,構成其要素的主要有漢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佛教、道教等幾項,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一極。為什么中華文化能夠這樣綿延不絕、一脈相傳地發(fā)展到今天?這可能與獨特的地域環(huán)境、生產方式、民族心理素質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許多核心價值觀。今天,這些傳統(tǒng)價值觀念依然是我們實現(xiàn)民族統(tǒng)一,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動力,是我們應對挑戰(zhàn)的最高行為準則,F(xiàn)在,黨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應該是以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的。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要認真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這就說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固有根本,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今天,我們要講清楚這個根本才能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從這個源泉里汲取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才能做好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因此,我們可以概括地說,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源”和“流”的關系,“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應該在“繼往”的前提下“開來”。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以24個字,凝練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边@24個字其實是12個價值觀,其中有的是傳統(tǒng)價值觀的全部繼承,有的是部分繼承。下面逐個結合中國歷史文化做一簡單的分析。
富強——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了幾個強盛的歷史時期,就是所謂的盛世。分別是: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東漢時期的光武中興、大唐時期的貞觀之治、盛唐時期的開元盛世、清朝時期康乾盛世。這幾個時期,總的來說,都是君主賢明,納言聽柬,體恤民情,愛民如子,臣子直言進諫,盡忠侍主報國,君臣上下團結,社會穩(wěn)定,人口增長,經濟繁榮,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yè)。一度出現(xiàn)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安定局面。當今中國與西漢文景之治頗有相似之處。
民主——中國古代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主,但民本實質上是以民為社會、國家的價值主體,民本是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的核心價值觀之一。由于歷史局限性,儒家的民本思想不得已與君主制結合在一起,有人認為君主與民本存在著矛盾,即便如此,也潛含著從民本走向民主的種子。
文明——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文明!又稱為“華夏文明”:
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圣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坝H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
今天的社會主義文明當然首先要繼承幾千年的禮儀道德,在確立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主體的基礎上吸收消化外來文明,同時以自己文化傳統(tǒng)為主體來參與世界多元文明的融合。
和諧——和諧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沒有問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思想內容非常豐富,集中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即天地人(宇宙)的整體和諧,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人與人關系的和諧,人與自身(內在精神世界)關系的和諧。面對現(xiàn)代社會嚴重的生態(tài)危機、社會危機、精神危機,如何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的協(xié)調發(fā)展,這些和諧思想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和現(xiàn)代價值,都是我們今天需要著力實踐的。
自由——中國雖然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自由,但不能說沒有自由。中國古代的自由是一個中性詞,指一種擺脫或超越了社會習俗、禮儀規(guī)范或正式制度的個人自在自得的存在狀態(tài)或隨情任性的行為方式。道家是中國古代自由的代表,莊子的《逍遙游》等名篇為“自由”奠定了思想基礎。相比較而言,中國古代“自由”一詞主要被從否定意義上來理解和定位的。儒家的自由是一種中道自由,儒家提倡中正平和,不要走極端,注重倫理秩序,但也不乏自主人格和自由精神,如孔子的“隨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自由的最高境界。當今中國的自由訴求主要在制度層面,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會逐步實現(xiàn)現(xiàn)代意義上的自由,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者所講的人的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實現(xiàn)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
平等——很多人說中國古代是專制社會,封建等級社會,沒有平等。這是表面的看法,中國古代社會確實是一個講究禮法的親疏遠近、尊卑貴賤的等級社會,但這種等級是在承認人的自然差別情況下的合理合情的等差,在大、小傳統(tǒng)中均不乏對平等的思想主張和要求,如儒家在承認人有天然差別的前提下主張人格平等,這特別體現(xiàn)在孔子以“忠恕”為核心規(guī)范的仁學思想中,“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忠恕之道”是在把他人視為與自己在人格上平等的前提下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它后面隱含著的是一種“人格平等”的精神。儒家之所以要求視人如己,平等看待,又是與儒學惻隱之心,仁者愛人的價值核心分不開的,這一點,孔子的“仁者愛人”與孟子“惻隱為仁之端”的思想就是清楚地說明。當今中國的平等主義是外在制度和法律層面的落實問題,需要我們不斷的爭取。
公正——可以分解為公平和正義。公平是“一碗水端平”、“不偏袒”的意思,《管子·形勢解》:“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小大莫不載! 在現(xiàn)實中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一般靠法律和協(xié)約保證,由活動的發(fā)起人(主要成員)制定,參與者遵守!罢x”在傳統(tǒng)語境中是公道正直,正確合理的意思,如漢王符《潛夫論·潛嘆》:“正義之士與邪枉之人不兩立之!爆F(xiàn)在因為受西方羅爾斯正義論的影響,有學者在通過對“中國古典制度倫理學”、尤其是“儒家制度倫理學”思想資源的發(fā)掘,重建“中國正義論”,以回應“西方正義論”,為解決當代社會正義問題提供中國傳統(tǒng)思想資源。
法治——“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xiàn)在古書中!蛾套哟呵铩ぶG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在先秦法家注重法治,但完全否定了儒家的德禮之治,走向極端。儒家自孔子挖掘古代王道政治的思想資源,提出了“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道體系,朱熹《論語集注》云:“愚謂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此其相為終始,雖不可以偏廢,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闭J為“刑”、“政”是實現(xiàn)“治”的輔助方式,而“德”、“禮”則是實現(xiàn)“治”的根本的,而“德”又是根本的根本。所以,在中國古代,法治不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而只是治道之一個層面。還需要辨別“法治”與“人治”的關系,簡單地說,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人治是領導說了算的“一言堂”,與獨裁、專斷聯(lián)系在一起,而古代的“人治”主要是指賢人之治,通過選賢任能,讓賢能執(zhí)政,制定法律制度。
愛國——愛國主義是我們幾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已有很多討論,此略去不論。
敬業(yè)——敬業(yè)的意思就是專心致力于學業(yè)或工作!墩撜Z·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學生周游列國講學,來到楚國葉邑,葉公沈諸梁接待了他,他對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問子路,子路一時不知怎么回答他?鬃邮潞蟮弥蛯ψ勇氛f以后就說了這段話。表現(xiàn)出孔子致力于講學傳道,自強不息,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他老人家批評那種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干什么正經事的人,《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整天吃飽了飯,不肯動腦筋去做點事,這種人是很難造就的啊!
誠信——在中國古代更是隨處可見,反復強調。誠信可以說也是以儒家為主的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之一。關于“誠”,《禮記·中庸》就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闭J為“誠”是天的根本屬性,努力求誠以達到合乎誠的境界則是為人之道。又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闭J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賴于“誠”。 孟子也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上);又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盡心》上),認為反省自己以達到誠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樂。荀子雖“不求知天”,但也把“誠”看作是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和境界。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關于“信”,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浜我孕兄?”這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在世上就會寸步難行。子貢問孔子如何從政,孔子回答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又問:“逼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說:先去食后去兵,因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睗h儒把“信”列入“五!敝校蔀橹袊幕诵膬r值觀的重要內容。當今中國由于百多年來割斷了傳統(tǒng)文化,遺失了誠信價值觀,造成誠信缺失、不講信用,不僅危害經濟社會發(fā)展,破壞市場和社會秩序,而且損害社會公正,損害群眾利益,妨礙民族和社會文明進步。
友善——本意是指朋友之間的親近和睦,后來泛化為對人乃至天地萬物的友好與善待。儒家推崇的核心價值觀以“仁”為核心的核心。仁的推衍是以同心圓的方式,由善心——自愛——愛親人——泛愛眾——愛物,仁者與天天問我為一體。友善是仁愛推廣到泛愛眾和愛物層面的具體表現(xiàn),是中國人難以舍去,無法泯滅的道德規(guī)范之一。但是,毋庸諱言,我們當今中國人由于百多年來隔斷了中華文明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講儒家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國人的素質堪憂,且不說在國內,這幾年突出地是國人出境旅游現(xiàn)代不文明,不友善的行為,使人們發(fā)出了《做文明、守法、友善的中國人》的呼吁,提出“友善是敲開心房的鑰匙。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聲感謝,平凡的點滴往往會意想不到地拉近心與心的距離!薄拔覀儜粤己玫男摒B(yǎng),展現(xiàn)自尊自信,熱情坦率、以禮相待,在友善他人的同時贏得尊重!
30年來,經濟改革,人民生活提高,國家綜合實力長足進步,社會的開放度與自由度有相當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伴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確立關系到中國整體的“軟實力”,關系到中國能否真地富強起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F(xiàn)在,如何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須扎根中華歷史文化土壤,注重傳承汲取傳統(tǒng)價值的精華,以傳統(tǒng)價值作為基本資源,進行新新詮釋,賦予新內涵,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凝聚中華民族,推進社會文明,走向世界大同的巨大力量源泉,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