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親們,趕快救人”
光明村是龍頭山有名的“花椒村”,全村因種植花椒致富而出名,譚德軍也被稱為“花椒支書”。
地震發(fā)生時,譚德軍正在山上采摘花椒。被震倒在地的瞬間,他意識到地震了,而且震級還不輕。 他迅速爬起來抬頭看,只見無數的巨石從山上滾滾而下,半山腰上美麗的村莊眨眼間紛紛倒塌,譚德軍立即放開嗓門大聲喊道:“地震了!鄉(xiāng)親們趕快避讓大石頭!”然而有幾個婦女還沒反應過來是怎么回事,就被石頭打得頭破血流,譚德軍見狀,邊從自家地里跑出來邊大聲喊道:“鄉(xiāng)親們,趕快救人。”其后,譚德軍就帶著鄉(xiāng)親們用手搬石頭、扒開泥土救人。經過大家齊心協力的緊張搶救,現場共刨出8名傷員,他立即組織人員把輕傷群眾送出花椒林外安全的地方,重傷人員背往衛(wèi)生室搶救。
馬世相、楊宏、肖慈翠等幾名村兩委成員和黨員接到譚德軍電話后,來不及顧上家里也需要搶救便迅速趕到譚德軍身邊。在譚德軍的組織下,村里10多名青壯群眾組成現場第一支搶險救援隊,就近展開救援工作。
“關鍵時刻全村黨員都勇敢地站了出來,最大限度減少了群眾的傷亡。”譚德軍說,地震發(fā)生后,全村4個支部21個村民小組有117名黨員參與抗震搶險救災。
“我不能倒下,要堅持到底”
光明村是魯甸地震重災村之一,全村共有21個社,村民1900余戶約8000人,地震共造成房屋倒塌1540多間,受災人口達到6000多人,560人受傷,其中重傷56人,遇難64人。由于地震造成進村道路損毀,在各種救援力量一時難以到達的情況下,譚德軍便成了受災群眾的“主心骨”。
為及時搶救傷員,50多歲的譚德軍和年輕人一道,在崎嶇的山路上把傷者抬送到公路邊救護車能到的地方。他白天黑夜帶領沒有受傷或者受輕傷的鄉(xiāng)親們積極排查倒塌房屋,及時開展救人,遇到房屋倒塌嚴重的地方,他總是第一個站到前面說:“房子垮了,趕快救人。”看到房屋有倒塌的危險,他總是走在最前面說:“我是支書,我先來!”
6分鐘打40個電話,通知全村黨員組織群眾搶險自救;24個小時內組織黨員群眾救援2600余人次;48小時內安全轉移群眾4900余人;72小時內走訪查看1820余戶受災群眾,徒步長達200余公里,搶救傷員440余人次,安撫死亡群眾64人的家屬300余人次,統(tǒng)計受災房屋3890間、廚房2000余間、牲畜圈2000余間,測量受損建筑面積12890余平方米……這是地震發(fā)生后72小時里譚德軍的工作記錄。
每天,譚德軍都在走村入戶、跋山涉水統(tǒng)計受災情況,用小本子記錄著群眾傷亡情況,記錄物資運送、物資發(fā)放情況。幾天下來一個筆記本寫得滿滿的,當有人問他累不累時,他總是搖頭說道:“我不能累啊,我要堅持到底!
“村黨支部是我們的家”
“還有棉帳篷嗎?冬天馬上到了,我們這里還需要……”
在魯甸縣龍頭山鎮(zhèn)光明村委會的安置點,譚德軍的電話不斷,他回復的聲音困難而沙啞。
“楊大爹,大米、油還有嗎?晚上氣溫低,睡覺要蓋好被子……”
“謝謝譚支書的關心,臨時黨支部這里有吃有住的,就是我們的家了!”68歲的村民楊紹基笑著回答說。
進入過渡安置以來,光明村黨總支在市縣組織部門的指導下,成立了6個抗震救災臨時黨支部。譚德軍任光明村魏家梁子臨時黨支部書記,下設3個黨小組,聯系4個村民小組。譚德軍帶領全村黨員全身心投入到救災物資分發(fā),遇難五保戶、孤兒的善后工作,安置點管理,受災情況核實和信息收集等工作。
譚德軍說:“我是一名黨員干部,有責任把各級黨政領導要求要確保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水喝、有安全臨時住處、學生有學上、有病能得到及時治療,要保障救災物資、人員運輸和通訊暢通,維護災區(qū)社會秩序的‘六有一確!涞綄嵦,讓失去家園的受災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保ú毯钣 沈迅)